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重慶在綠水青山間尋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發布時間:2023-11-03 15:0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題:重慶在綠水青山間尋鄉(xiang) 村綠色發展之路

  中新財經記者劉亮

  鄉(xiang) 村綠色發展之路如何走?重慶多地在綠水青山間交出自己的“答卷”。

  “村莊能變成今天這個(ge) 樣子,是過去怎麽(me) 也想不到的。”橋頭鎮瓦屋村村民向建偉(wei) 近日對來訪的記者們(men) 說,以前家裏的房子都是非常簡陋的小土屋,如今變成了“金屋”。

  橋頭鎮地處重慶市石柱縣中部。過去,這裏雖然擁有千年曆史底蘊和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但由於(yu) 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人力資源匱乏、基礎設施陳舊,發展長年滯後。近年來,橋頭鎮圍繞農(nong) 文旅融合做文章,通過政府引導搭台,企業(ye) 主角唱戲,民眾(zhong) 合作參與(yu) 的發展方式,進一步盤活當地旅遊資源,使“好風景”變為(wei) “好生活”。

  向建偉(wei) 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據向建偉(wei) 介紹,過去家裏收入來源單一,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種植簡單農(nong) 作物。旅遊經濟發展起來了,自己靠經營民宿,收入也有了明顯增加。“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很多村民的民宿幾乎都被訂滿了。我們(men) 自己的生意也非常火,忙都忙不過來。”

  現在的橋頭鎮,風景成為(wei) 生活,生活變成風景,越來越多的村民如雨後春筍般成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旅遊經濟發展的亮麗(li) 風景。

  旅遊發展,要做好生態綜合治理,提升“顏值”和“價(jia) 值”。

  位於(yu) 重慶北碚區的縉雲(yun) 山,古稱巴山,人文底蘊厚重。古往今來,眾(zhong) 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詩畫佳作,晚唐詩人李商隱一首《夜雨寄北》更讓“巴山夜雨”聞名天下。

  青山綠水,煙雨繚繞,縉雲(yun) 山黛湖周邊,風景如畫。然而,誰也沒想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裏的生態環境治理麵臨(lin) 不少挑戰。“湖水渾濁不清、山林破碎、植被稀疏、農(nong) 家樂(le) 無序無度開發、酒店地理空間規劃不科學等,是縉雲(yun) 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拆除違建、修複生態、生態搬遷……近年來,北碚區建成投用一批生態修複項目,不僅(jin) 提升了綠水青山“顏值”,也實現了金山銀山“價(jia) 值”。登縉嶺、觀日出、賞雲(yun) 霞、住民宿……如今,縉雲(yun) 山已成為(wei) 當地文旅融合新地標,吸引眾(zhong) 多遊客紛紛來打卡。

  橋頭鎮和縉雲(yun) 山靠盤活資源、綜合治理發展旅遊,吃上“旅遊飯”,而在中益鄉(xiang) 的華溪村,則靠發展“土特產(chan) ”走上致富路。

  “太陽出來羅兒(er) ,喜洋洋歐啷羅……”在華溪村一塊麵積不大的田間地頭,村民一邊刨地,一邊熱情洋溢地用方言向來訪的記者們(men) 哼唱起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眼下正值黃精收獲季,村民們(men) 正忙著挖掘“土特產(chan) ”黃精。

  黃精根部長得像生薑,俗稱“老虎薑”,雖然不起眼,但華溪村的百姓卻嚐到了它的甜頭。據中益鄉(xiang) 鄉(xiang) 長隆鳳祥介紹,當地山上有不少黃精,村民們(men) 有種植黃精的傳(chuan) 統,但不成規模。為(wei) 了增加黃精產(chan) 值,近年來,華溪村瞄準黃精產(chan) 業(ye) ,逐漸構建起從(cong) 育苗、種植到精深加工的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業(ye) 規模逐漸擴大。如今,村民通過種植黃精、土地入股分紅、管護藥材基地等方式實現脫貧,黃精成為(wei) 兜裏的“黃金”。(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