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 | 金牌思政課】顧紅亮: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現實意義和方法論
顧紅亮, 華東(dong) 師範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校長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必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曆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yi) 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這裏提出把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即“第二個(ge) 結合”,這是一個(ge) 重要論斷。在主題教育期間,深入分析這個(ge) 重要論斷的現實意義(yi) 和方法論,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具有深刻意義(yi) 。
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現實意義(yi)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一個(ge) 篤行真理的過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yi) 。它不僅(jin) 有助於(yu) 推動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而且有助於(yu) 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有助於(yu)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第一,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在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己,根據曆史文化條件和各國國情得出具體(ti) 的結論,推動理論創新。恩格斯說:“我們(men) 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理論需要在實踐中運用,變成人民群眾(zhong) 改造世界的武器。“一部馬克思主義(yi) 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men) 的後繼者們(men) 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曆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曆史上一切優(you) 秀思想文化成果豐(feng) 富自己的曆史。”五四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在中國得到廣泛傳(chuan) 播,不斷回答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的各種重大問題,完成各個(ge) 時代提出的主要任務,同時吸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三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dong) 思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旺盛活力。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ge) 持續的過程,迫切需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深刻闡明馬克思主義(yi) 之所以行、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yi) 之所以行的道理。
第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既體(ti) 現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體(ti) 現獨特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包含著創新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涵。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富有包括很多含義(yi) ,其中之一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帶來的精神財富,如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等。傳(chuan) 統文化留下許多寶貴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hui) 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精神資源。傳(chuan) 承創新這些精神資源和文化遺產(chan) ,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礎。
第三,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需要。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是近代以來最偉(wei) 大的夢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大曆史使命。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離不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實現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不能丟(diu) 掉根和魂,不能丟(diu) 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些西方人觀察中國的視角有偏頗之處。“西方很多人習(xi) 慣於(yu) 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cong) 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從(cong) 悠久的中華文明史和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財富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角度來觀察中國,才能深入理解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意義(yi) ,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意義(yi) 。
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方法論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是一個(ge) 既推動理論創新又推動文化創新的過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論。
第一,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重要的方法論原則,體(ti) 現唯物史觀的立場。馬克思主義(yi) 提出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在新時代實踐中推進“第二個(ge) 結合”,必須尊重人民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集中人民群眾(zhong) 的智慧,挖掘傳(chuan) 統文化中帶有人民至上的思想資源,形成強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必須堅持自信自立。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史,有強大中華民族精神力量,有深厚的曆史底蘊,身為(wei) 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men) 有無比的自信。近代以來,我們(men) 一直在追求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夢想。盡管沒有現成的答案,但是,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進行了獨立自主的艱苦探索,堅信我們(men) 自立自強,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回答中國問題,既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信念,又增強民族自信心。
第三,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和創新體(ti) 現繼承和發展的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這個(ge) 重大命題本身就決(jue) 定,我們(men) 決(jue) 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魂脈,決(jue) 不能拋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堅守好這個(ge) 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魂脈和根脈都是我們(men) 必須堅守和弘揚的。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我們(men) 又要善於(yu) 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與(yu) 時俱進,銳意進取,不斷變革傳(chuan) 統文化,淘汰一些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傳(chuan) 統觀念,以此豐(feng) 富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內(nei) 涵,推進理論創新和製度創新。
第四,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善於(yu) 發現問題,思考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掌握工作的主動性,有利於(yu) 找到推進“第二個(ge) 結合”的切入口。這裏以鄉(xiang) 村文明的傳(chuan) 承創新為(wei) 例加以說明。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推進“第二個(ge) 結合”的過程中,如何傳(chuan) 承好鄉(xiang) 村文明是值得關(guan) 注的問題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鄉(xiang) 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ti) ,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ti) ,耕讀文明是我們(men) 的軟實力。”我們(men) 要堅持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在發展中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明,在傳(chuan) 承中提升文化軟實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農(nong) 村是我國傳(chuan) 統文明的發源地,鄉(xiang) 土文化的根不能斷,
農(nong) 村不能成為(wei) 荒蕪的農(nong) 村、留守的農(nong) 村、記憶中的故園。”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能用城市化隔斷鄉(xiang) 土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搞大拆大建,要因地製宜,遵循鄉(xiang) 村自身發展規律,保留獨特的鄉(xiang) 村風貌與(yu) 鄉(xiang) 土味道,保護鄉(xiang) 村的生態環境和傳(chuan) 統村落環境,繼承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文化,深入挖掘農(nong) 耕文明的現代價(jia) 值,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
第五,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必須堅持係統觀念。係統觀念認為(wei) 世界萬(wan) 物是普遍聯係和相互作用的,要用全局的、整體(ti) 的、聯係的眼光觀察事物,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方向。推進“第二個(ge) 結合”是一個(ge) 係統工程,要從(cong) 原理、觀點、概念、方法等不同的層次分析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結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全盤考慮,係統謀劃,增強統籌協調能力,促進“第二個(ge) 結合”的順利發展。
第六,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必須堅持胸懷天下。胸懷天下是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鍵觀念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立場。在“第二個(ge) 結合”中,我們(men) 要有世界眼光,順應世界曆史發展的趨勢,引領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潮流,不斷闡發傳(chuan) 統文化中天下一家、民胞物與(yu) 、和合共生等價(jia) 值觀念的現代意義(yi) ,以寬廣的胸襟吸收人類文明一切優(you) 秀成果,助力建設一個(ge) 更加繁榮的美好世界。
總之,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把握現實意義(yi) ,遵循科學的方法論,一方麵,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建設相適應,另一方麵,進一步夯實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基礎和文化基礎,結出豐(feng) 碩理論果實。
監製:袁華傑
統籌:王宙
策劃:畢雁
編導:馮(feng) 馨慧
主持:杜娟
記者:查建國
攝像:陳 煉
燈光:盧智宇 楊崇海 張哲
導播:孟繁傑
片頭:楊以寧
剪輯:張天昱
包裝:張天昱
指導單位:
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
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支持單位: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hui)
鳴謝:
華東(dong) 師範大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