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係統何以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發布時間:2023-11-07 15:1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合肥11月6日電 (劉欣 張強)北京時間11月4日,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係統等中國4個(ge) 工程成功申報為(wei)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已達34項。

  曆經2000多年滄海桑田的七門堰調蓄灌溉係統,何以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

  堰渠規劃大有文章

  七門堰是位於(yu) 安徽舒城縣境內(nei) 杭埠河(古稱龍舒水、巴洋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由漢高祖劉邦伯兄之子、羹頡侯劉信創建,距今約2223年。《輿地紀勝》記載,劉信視“舒城水源出於(yu) 西山之峻嶺,勢若建瓴”,乃於(yu) “七門嶺下,阻河築堰,曰七門。開渠建片責,引河流東(dong) 北,載之平陸,條分支貫,灌田八千餘(yu) 頃。”又於(yu) 七門嶺之東(dong) 修築烏(wu) 羊、片曹片責兩(liang) 堰,“灌田兩(liang) 千餘(yu) 頃”,史稱“七門三堰”。

  七門堰所在的舒城縣位於(yu) 大別山東(dong) 麓、巢湖之濱的江淮地區,複雜的地形地貌,讓舒城縣呈現出山區易發山洪、崗丘地區易旱、平畈易澇的特點。這也讓七門堰調蓄灌溉工程具有與(yu) 眾(zhong) 不同的結構形式。

  在取水樞紐的規劃上,七門堰古代調蓄灌溉係統選擇在河流由山穀進入平原的“穀口”地段修建。這個(ge) 位置上,河床由窄變寬,坡度由陡變緩,在此布置取水樞紐,不僅(jin) 便於(yu) 因勢利導控製水流,又方便施工。七門三堰,取水口均設置在河流凹岸,成功實現水沙分流,實現了彎道環流理論的運用。

  七門堰灌溉渠線的規劃則充分利用了地形條件,沿一定等高線行進,保持適當的輸水底坡,滿足自流灌溉控製水位高程,合理規劃布置陂、塘、壋、渠、溝,以保證最大的灌溉範圍。在建設灌溉係統時,非常注意各工程節點的總體(ti) 關(guan) 係,“七門三堰”和陂、塘、壋、渠、溝各項工程節點之間的有機配合,具有樸素的係統工程思想。工程利用了杭埠河衝(chong) 出穀口的水勢,又利用了大別山餘(yu) 脈一直向東(dong) 北延伸的自然地勢,在江淮之間形成了一條設計科學、布局合理、縱觀舒城的水道,水自西南而東(dong) 北地輸送,形成一個(ge) 自流灌溉係統。

  “串蕩連塘”的強大調蓄機製

  七門堰灌區地處江淮分水過渡帶,形成了獨特的丘崗型濕地形態。舒城地區雨季集中,但分布不均。在這種丘崗型濕地環境中,存在一萬(wan) 七千多個(ge) 塘、蕩,規模非常龐大,這種特殊的濕地係統,是一個(ge) 巨大的蓄水庫。

  在灌溉係統建設中,古人充分利用濕地形態,“串蕩成渠,連塘為(wei) 蓄”。串連十五蕩,形成輸水幹渠,疏浚塘、蕩、溝、渠,串聯互通。該係統能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chu) 存過量的降水,減弱危害下遊的洪水,形成功能強大的調蓄機製,還能利用海綿效應,調蓄洪峰、削減地表徑流、涵養(yang) 水源,各工程節點之間有機配合,做到了水係連通,確保水係連通、自然、健康。

  據清《舒城縣重修水利記》的記載,七門堰灌區內(nei) 灌溉用水具有自上而下、由河入堰、由堰入陂、由陂入塘、由塘入渠入溝入田的流態多樣性。

  科學嚴(yan) 謹的灌溉用水方法

  明宣德年間,知縣劉顯定七門堰引水例,“上五蕩用忙水,每年農(nong) 曆四月初一至七月底接堰水灌田。下十蕩用閑水,每年八月初一至次年三月底,引堰水灌塘、陂、溝,蓄水灌田。”此製度一直沿用至民國。“使強者不得過取,弱者不致失望”,該製度開創性地實行忙閑輪灌製,完美契合七門堰灌溉體(ti) 係。“上五下十,灌蓄分片,各有定期,忙閑分離”,在空間上充分利用地形的特點,在時間上解決(jue) 了降水量不均的問題,從(cong) 時空兩(liang) 維度,演化出完美的用水機製。削峰填穀、平衡水量的同時,平衡了灌區各片用水需求。

  新中國成立後,舒城縣人民政府將七門堰灌區與(yu) 杭北幹渠溝通合並為(wei) 杭埠河灌區,後與(yu) 淠史杭特大型灌區融為(wei) 一體(ti) 。七門堰灌區的先民不辭艱辛,因地治水,嚴(yan) 令管水,既保證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灌溉用水,灌溉了周圍約十五萬(wan) 畝(mu) 的農(nong) 田,有力地促進了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

  工程遺產(chan) 在曆史長河中曆久彌新

  多年來,隨著國家對於(yu) 水利工程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視程度日漸提升,舒城不斷推廣、傳(chuan) 承、搶救、保護七門堰等水利工程遺產(chan) 。委托專(zhuan) 業(ye) 單位編製灌溉工程遺產(chan) 保護規劃,加強遺產(chan) 的係統保護和綜合利用。七門堰水利工程遺產(chan) 區也已規劃建設水利博物館等多個(ge) 場館,基本形成完整的遺產(chan) 標識係統。

  作為(wei) 萬(wan) 佛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淠史杭水利工程的核心區,七門堰年接待“訪、學、遊”超五十萬(wan) 人次。這些措施對工程遺產(chan) 水利功能可持續發揮、灌區曆史文化挖掘與(yu) 傳(chuan) 承、全域旅遊發展、灌溉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品牌提升和世界遺產(chan) 相關(guan) 品牌的開發具有重大意義(yi) 。

  安徽省水利廳相關(guan) 負責人認為(wei) ,兩(liang) 千多年來,七門堰對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也為(wei) 當代留下了豐(feng) 厚的水文化遺產(chan) 和眾(zhong) 多古灌排水利設施類型,發揮了重要的灌溉、防洪、防旱作用,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作為(wei) 江淮農(nong) 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七門堰豐(feng) 富的水文化內(nei) 涵,亟待我們(men) 進一步探索。”(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