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強信心 穩預期 促發展|陽江:向海揚帆 讓海洋經濟煥發新光彩

發布時間:2023-11-08 15:54: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陽江11月7日消息(見習(xi) 記者 晁海娟)陽江,九山靈秀,七湖綴城,漠陽江穿城而過,從(cong) 北津港注入南海。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賦予這座城市美麗(li) 的自然風光和豐(feng) 富的人文景觀,也孕育出深厚而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千百年來,陽江探索海洋的腳步不停,不斷開辟新航線,這座曾是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中轉站和補給站的城市,正煥發新的光彩。

  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指導、廣東(dong) 省委網信辦主辦的“向海圖強看廣東(dong) ”大型網絡主題宣傳(chuan) 活動舉(ju) 行。央廣網記者隨調研團走進陽江市,探尋陽江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立足資源稟賦

  打造複合型世界級漁港

  早上9點,走進閘坡漁港,清晨熱鬧的漁獲交易已經接近尾聲,滿地濕漉漉的水跡,還透露著漁港一早的繁忙喧囂。一艘回程較晚的漁船靠向碼頭,船工把錨繩扔向岸邊,在岸上工人的牽引下,漁船慢慢停下來。“又來了一車魚。”岸上有人說。

  閘坡漁港毗鄰港澳,位於(yu) 粵西海岸線中部,麵臨(lin) 南海水域,其陸路距陽江市48公裏,距廣州市約300公裏,水路距港澳約150海裏。“漁港自然條件優(you) 越,三麵環山,港池寬闊,避風條件特別好。”陽江市海陵區海洋與(yu) 漁業(ye) 局四級主任科員黃汝盛介紹,港內(nei) 可同時停泊大小船隻1500多艘。2022年漁船進港量1.5萬(wan) 艘次,水產(chan) 品交易量8萬(wan) 噸,交易額10億(yi) 元。

  閘坡漁港是全國首批六大國家級中心漁港之一,2010年被原農(nong) 業(ye) 部評為(wei) “全國文明漁港”。2016年,閘坡現代漁港建設項目立項建設,建成後將增加碼頭交易岸線1800米和交易麵積及漁船補給麵積55080平方米,提高漁港抗風避風能力,同時增加休閑漁業(ye) 旅遊接待能力,改善閘坡漁港的環境衛生。

  2021年底,陽江閘坡世界級漁港項目正式開工。據介紹,閘坡世界級漁港建設項目內(nei) 容包括新建防波堤、新增錨泊水域、新建大型漁船碼頭、舊碼頭擴建、蝴蝶洲改造、景觀改造(含橋梁、護岸等設施)、智慧漁港、道路整治以及配套設施等,並把民族傳(chuan) 統、漁業(ye) 特色、時代精神、海洋文化進行有機融入,未來形成海產(chan) 品自由貿易體(ti) 係,最終形成輻射南海、服務國際國內(nei) 雙循環的複合型世界級漁港。

  科技創新賦能

  實現工廠化規模化育苗

  走進陽西縣恒生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育苗車間,幾十個(ge) 大桶排列其中,養(yang) 殖員正給“親(qin) 魚”投放飼料,魚餌拋撒入池內(nei) ,引得魚群蜂擁爭(zheng) 搶。尖吻鱸、珍珠斑、龍躉、青斑……不同品種、不同體(ti) 型的“親(qin) 魚”令調研團大開眼界。

  合作社負責人林李泉拿出一個(ge) 500ml的燒杯,杯中盛滿了剛孵化出來的小小的絮狀魚苗。“這種剛孵化不久的魚苗,我們(men) 又叫‘魚花’。”他告訴記者,這些“魚花”生長3—4天,就會(hui) “開口”,此時開始向他們(men) 投喂輪蟲飼料。據介紹,輪蟲是林李泉及其團隊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培育的一種活體(ti) 生物餌料,不會(hui) 對魚苗生活的水環境造成影響,能夠幫助魚苗健康成長,明顯提升魚苗質量及產(chan) 量。

  以科技為(wei) 支撐,合作社現已形成親(qin) 魚--魚卵--魚苗--成品魚的循環生產(chan) 鏈,並通過與(yu) 海洋大學、南海水產(chan) 研究所及暨南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推動產(chan) 、學、研結合。據了解,合作社繁育的種苗除了銷售廣東(dong) 、廣西、福建及海南各地水產(chan) 養(yang) 殖戶外,還供應廣東(dong) 、廣西、海南各地的漁業(ye) 增殖放流,優(you) 質健康魚苗和專(zhuan) 業(ye) 放流技術得到了廣大用戶的一致好評。

  合作社所在的沙扒鎮是陽江市海水種苗業(ye) 重鎮,靠近沿海一帶,海水種苗田星羅棋布。2022年,沙扒鎮依靠海水種苗產(chan) 業(ye) 入選國家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創建名單,年產(chan) 值超8億(yi) 元,從(cong) 業(ye) 人員近6000人,成為(wei) 全省規模最大的海洋水產(chan) 魚苗生產(chan) 基地。

  在距離海邊180米的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的沿海基地,100多個(ge) 漁畦正在施工建設。該公司總經理陳朝介紹,施工後,這片漁畦將發展為(wei) 工廠化育苗的基地。“通過泵和管道將海水抽到池中,以室內(nei) 海水養(yang) 殖的方式,給魚一個(ge) 好的環境,大大降低養(yang) 殖風險。”

  文旅深度融合

  構建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海陵島位於(yu) 陽江市西南部,是廣東(dong) 第四大海島,島內(nei) 擁有大角灣、十裏銀灘等天然海灘。廣東(dong) 海上絲(si) 綢之路博物館就位於(yu) 廣東(dong) 省陽江市海陵島十裏銀灘。該博物館是以“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發掘、保護、展示與(yu) 研究為(wei) 主題,展現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的世界首個(ge) 水下考古專(zhuan) 題博物館。

  “南海Ⅰ號”由國家文物局命名,指的是南宋年間在海上絲(si) 綢之路遠洋貿易途中沉入海底的一艘古船,於(yu) 1987年被偶然發現。2007年,國家文物局、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世界首創的整體(ti) 打撈工程,成功將古船打撈並遷入廣東(dong) 海上絲(si) 綢之路博物館。2013年11月,國家文物局於(yu) 啟動“南海I號”全麵保護發掘工作。

  十年間,“南海Ⅰ號”考古遵循“整體(ti) 打撈、原址保護、就地展示”的原則,開創了世界水下考古的先河,出水文物超18萬(wan) 件(套),創全國單個(ge) 考古項目發掘數量之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民表示,各方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南海Ⅰ號”考古發掘和現場保護等任務,取得了沉甸甸的成果,豐(feng) 富了海上絲(si) 綢之路研究史料,向21世紀的世界展示了800年前國際海洋貿易的生動畫卷。

  據悉,陽江正全力推進建設“四季海陵”,打造國際旅遊島、世界濱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大力推動旅遊全區域、全要素、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積極構建以海陵島為(wei) 牽引,以海絲(si) 文化為(wei) 內(nei) 涵,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鄉(xiang) 村旅遊齊頭並進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