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數據知識產權如何保護?中國官方提出“四個充分”基本原則

發布時間:2023-11-09 15:0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數字經濟時代,如何保護數據知識產(chan) 權備受關(guan) 注。中國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局長申長雨8日在北京表示,為(wei) 持續完善知識產(chan) 權製度體(ti) 係,中國將加快建立數據知識產(chan) 權保護規則,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已研究提出構建數據知識產(chan) 權保護規則“四個(ge) 充分”的基本原則。

  申長雨指出,這“四個(ge) 充分”基本原則的具體(ti) 內(nei) 容包括:一是充分考慮數據安全、公共利益和個(ge) 人隱私;二是充分把握數據的特有屬性和產(chan) 權製度的客觀規律;三是充分尊重數據處理者的勞動和相關(guan) 投入;四是充分發揮數據對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天下午舉(ju) 行加快推進知識產(chan) 權強國建設、有效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申長雨在會(hui) 上介紹有關(guan) 情況並回答媒體(ti) 提問。

  他說,數據被稱作信息時代的“新能源”,成為(wei) 與(yu) 土地、資本、技術等傳(chuan) 統要素並列的重要生產(chan) 要素。中國是數據資源和數字經濟大國,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50.2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占GDP的比重達到41.5%,位居全球第二。近年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積極開展數據知識產(chan) 權保護規則研究和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除“四個(ge) 充分”基本原則外,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還研究梳理了數據知識產(chan) 權保護的一係列關(guan) 鍵問題,包括保護對象、保護主體(ti) 、賦權方式、權益內(nei) 容、運用模式等。同時,積極推動地方數據知識產(chan) 權工作試點,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dong) 、廣東(dong) 以及深圳等8省市開展試點工作,上線數據知識產(chan) 權登記平台,已累計向經營主體(ti) 頒發數據知識產(chan) 權登記證書(shu) 超過2000份,各試點地方的數據知識產(chan) 權質押融資總額已超過11億(yi) 元人民幣。

  申長雨透露,下一步,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將繼續深化對數據知識產(chan) 權保護規則的研究,積極開展數據知識產(chan) 權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推動早日出台相關(guan) 政策性文件,促進數字領域技術創新、交易流通和全球治理,更好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吹風會(hui) 上,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專(zhuan) 利局副局長、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回答提問時介紹說,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國內(nei) 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為(wei) 127.3萬(wan) 件,主要呈現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增長迅速、領軍(jun) 企業(ye) 發揮創新龍頭帶動作用、數字經濟創新集群發展態勢顯著等特點。在數字技術創新帶動下,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授權量達到62萬(wan) 件,同比增長16.4%。

  2022年中國國內(nei) 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授權量達到29.6萬(wan) 件,占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授權總量的42.6%。自2016年起,年均增速為(wei) 22.6%,是同期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授權總量年均增速的1.5倍。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占國內(nei) 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的71.3%,呈現“三強鼎立”的態勢。

  葛樹還透露,來華申請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的國外企業(ye) 數量穩步提升,由2016年的6418家增長至2022年的7613家。截至2022年底,來自全球95個(ge) 國家(地區)的權利人在華擁有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32.7萬(wan) 件,反映出國外相關(guan) 企業(ye) 對中國數字經濟市場的高度重視。(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