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製售假章假證犯罪呈現銷售渠道網絡化等新特點
中新網11月9日電 公安部9日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通報全國公安機關(guan) 依法嚴(yan) 厲打擊各類偽(wei) 造變造買(mai) 賣國家公文證件印章違法犯罪舉(ju) 措成效情況。會(hui) 上,公安部刑事偵(zhen) 查局副局長陳士渠介紹了有關(guan) 製售假章假證犯罪呈現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即犯罪鏈條產(chan) 業(ye) 化、製假種類多元化和銷售渠道網絡化。
會(hui) 上,有記者提問:近年來公安機關(guan) 打擊製售假章假證犯罪成效顯著,那麽(me) 在如此的高壓嚴(yan) 打態勢之下,此類犯罪又出現了哪些新情況和新特點?
陳士渠表示,偽(wei) 造、變造、買(mai) 賣公文、證件、印章犯罪,通常還關(guan) 聯敲詐勒索、招搖撞騙等其他犯罪,社會(hui) 危害嚴(yan) 重。近年來,此類犯罪又呈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特點,主要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
一是犯罪鏈條產(chan) 業(ye) 化。梳理近幾年案件情況發現,從(cong) 事製假售假的犯罪分子以地域或家族關(guan) 係為(wei) 紐帶,形成區域性犯罪團夥(huo) ,實施幕後組織策劃等犯罪活動;在印刷技術先進、產(chan) 業(ye) 鏈發達、原材料齊全的地區尋找小微印刷企業(ye) 合作,形成規模化製假窩點;在各地利誘物色中介機構代理廣告和銷售業(ye) 務,形成跨地域的分銷網絡;委托網絡黑產(chan) 建立假冒的國家機關(guan) 網站,為(wei) 用假環節核驗公文證件印章提供方便,形成了幕後組織、製假、售假、購假、驗假的一條龍犯罪鏈條。
二是製假種類多元化。目前各地公安機關(guan) 繳獲的假章假證假公文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假章涉及教育、財政、人社、民政等30多個(ge) 國家機關(guan) ;假證有200多個(ge) 種類,包括身份證、護照、學生證等身份證件,營業(ye) 執照、建築施工、特殊工種、機械操作等行業(ye) 許可證件,學位證、醫師證、教師證、駕駛證等從(cong) 業(ye) 資格證件。這些假章假證一旦被人利用,將嚴(yan) 重擾亂(luan) 行業(ye) 監管秩序,嚴(yan) 重影響社會(hui) 公平公正,並埋下諸多安全生產(chan) 隱患。
三是銷售渠道網絡化。犯罪團夥(huo) 利用社交平台等渠道發布廣告尋找買(mai) 家並確定製假需求,按需製假;通過線上交易平台發布假證廣告引流,甚至設立網店直接售賣;通過快遞公司快遞郵寄完成交易。這些新情況新特點,讓製假售假用假行為(wei) 更加隱蔽,不易被發現,給公安機關(guan) 偵(zhen) 查打擊工作帶來難度和挑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