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因“吃飯太認真”走紅 知識“吃播”帶來健康流量
■ 視點
張教授的走紅,也說明了“知識含金量也能帶來大流量”。
國人最早擼的串,出現在寧夏中衛的長樂(le) 漢墓;油條為(wei) 啥是成對炸?因為(wei) 南宋臨(lin) 安攤主替嶽飛鳴不平,把秦檜夫婦捏成了“油炸檜”……最近,深耕“冷門專(zhuan) 業(ye) ”的張良仁教授火了!原因是吃飯太認真。
據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報道,張良仁是南京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物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就讀於(yu) 北京大學考古係,畢業(ye) 後進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於(yu) 2014年加入南京大學曆史學院。主要從(cong) 事中國西北和歐亞(ya) 大陸史前考古。
不過,點開張教授的某短視頻賬號,撲麵而來的不是一股書(shu) 卷氣,而是濃濃的飯菜香。上述知識點,正來自係列視頻“考古學家的美食之旅”。
單看短視頻標題,讓人食指大動、饞蟲為(wei) 之一振——柴火餛飩、鴨油燒餅、糖粥藕、酸菜魚。張教授的美食足跡,也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大唐不夜城、吐魯番、香港。可看看視頻,就會(hui) 發現“吃播”之意不在吃,美味佳肴終究是錯付了。一頓飯竟被拆解成無數個(ge) 知識點,飯還沒吃上一口,曆史考古的“精神食糧”卻很對人胃口。
鏡頭前,54歲的張教授“戲精”上身,變身網紅,性格相當“社牛”。鏡頭後,張教授低調謙遜、治學嚴(yan) 謹,因為(wei) 口才和普通話不好,從(cong) 事36年考古的他,一度是“兩(liang) 耳不聞窗外事”。之所以選擇破圈而出,因為(wei) 他希望借短視頻的火,讓“冷門”的考古知識熱起來,被更多年輕人了解、喜愛,吸引更多有誌於(yu) 考古的夥(huo) 伴投身其中。
如果說,知識的獲取有門檻,那今時今日,有一批“知識主播”正成為(wei) 拆門檻的人。借助這些教授、院士抽絲(si) 剝繭,妙趣橫生的精彩演繹,深奧複雜的知識也變得通俗易懂;冷門的內(nei) 容也能激發“追更”的興(xing) 趣。
與(yu) 單調的文字、繁複的表格相比,用視頻影像傳(chuan) 播知識,用最有趣的方式,播撒知識的種子,也更容易讓受眾(zhong) 接受和喜愛。今時今日,鑽研冷門學問的大家,不僅(jin) 有坐穩“冷板凳”的定力,也有“炒熱”知識大餐的廚藝。
這樣充滿知識含量的“吃播”,令人耳目一新。此前,胡吃海塞的“吃播”,“大胃王”不僅(jin) 浪費食物,更是一種自傷(shang) 行為(wei) ,甚至發生了送醫身亡的悲劇。因此,多平台相繼叫停大胃王吃播,並采取刪除、關(guan) 閉賬號等措施。張教授的走紅,也說明了“知識含金量也能帶來大流量”。
而讓熱愛的學問不再被“束之高閣”,還有很多像張教授這樣的專(zhuan) 業(ye) 人士,用實際行動打破求知圍牆,拿網絡平台當“教室”,以手機屏幕為(wei) “黑板”,讓真正的知識回歸生活,接上普羅大眾(zhong) 生活的天線。
比如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化身“玩骨頭的盧老師”,把吃剩的碎骨還原成模型來普及古生物學;同濟大學退休教師變身“不刷題的吳姥姥”,用鐵鍋演示中國天眼,用掃帚模擬宇宙射線……這樣的硬核知識,無疑才是更健康的流量。
樂(le) 見越來越多的專(zhuan) 業(ye) 人士,投身那些看起來不那麽(me) 專(zhuan) 業(ye) ,卻會(hui) 讓更多人愛上“冷門專(zhuan) 業(ye) ”知識的事。
□林靜(媒體(ti) 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