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畫|燕子窠:“科特派”賦能“古智慧”
光明網訊 “頭戴帽、腳穿鞋、腰係帶的種植模式是古人教給我們(men) 的種茶智慧,科技特派員則教會(hui) 我們(men) 種植更加綠色、優(you) 質的生態茶。”燕子窠生態茶園工作人員這樣介紹。早在90年代,南平市黨(dang) 委和政府為(wei) 探索解決(jue) 新時期“三農(nong) ”問題,派出第一批科技特派員,形成了科技幹部交流製度的創新實踐。近年來,在“科特派”團隊指導下,燕子窠茶園突出生態種植,提高茶葉品質,帶動茶農(nong) 增收,茶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武夷山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支柱產(chan) 業(ye) 。
2021年3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燕子窠生態茶園視察時指出,“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製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從(cong) “小茶葉”變身“大茶業(ye) ”,武夷山茶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厚植於(yu) 科技沃土中。2016年,武夷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麵對“保護與(yu) 發展”矛盾,廖紅教授科特派團隊探索優(you) 質安全高效的生態茶園之路,構建了“夏種大豆、冬種油菜”的間作綠色栽培模式。“每年冬天種下油菜花,4月開始采摘春茶,5月種植大豆,8月豆子熟了便就地把它埋進土壤。”工作人員解釋,種植大豆可以通過大豆根瘤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元素,轉變為(wei) 可被茶樹吸收和利用的氮肥,油菜開花後就地回田,可以補給土壤磷和鉀。“有機肥+綠肥”的輪作模式不僅(jin) 提高了茶葉的產(chan) 量,還豐(feng) 富了茶葉的質感,茶葉口感更甜、更香,茶水耐泡度提高,同時推動了綠色生態發展。
越來越多的“茶科技”正成為(wei) 激活武夷萬(wan) 重茶山的“新密碼”。近年來,生態茶園裏也開始有小型氣象監測站等智慧監測設備投入使用,能夠對茶園進行智慧管理。設備上的探頭能夠檢測土壤的溫濕度、pH值、天氣預報等數據信息,並通過互聯網技術展示到用戶的手機上。“現在很高科技,根本用不著你現場來看是否下雨,直接在手機上就能操作,很方便。”工作人員說。
燕子窠的茶山背靠白雲(yun) 岩西鹿高聳的風化崖壁,怪石突生,還種植著許多樹木。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自古以來代代相傳(chuan) 的“頭戴帽、腳穿鞋、腰係帶的種植模式”,即在茶園地形最高處、外圍四周和有害性風口設置防護林,以高大常綠喬(qiao) 木為(wei) 主林帶,兩(liang) 側(ce) 配以灌木,在園內(nei) 的道路、水溝兩(liang) 旁種植行道樹,園中適當套種遮陰樹。“最初是古人的經驗與(yu) 智慧教會(hui) 我們(men) 如何種茶。”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有樹的地方就有很多鳥類,萬(wan) 一茶園受到病蟲害,不僅(jin) 以鳥類治蟲,還可以通過樹木隔離的方式,防止其他茶園受到影響。”而如今,“科特派”賦能“古智慧”,生態茶種植技術正在被大力推廣,“一直在推廣。”(張競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