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聲音的女孩》用圖畫書向世界講述中國兒童故事的真善美
中新網上海11月19日電 (記者 應妮)“關(guan) 照兒(er) 童命運——用圖畫書(shu) 講述善良的中國故事”為(wei) 主題的創作者沙龍日前在第十屆中國上海國際童書(shu) 展舉(ju) 行。
《尋找聲音的女孩》改編自作家殷健靈的小說《象腳鼓》,這是一本以中國聽障舞蹈家邰麗(li) 華的成長經曆為(wei) 藍本的兒(er) 童圖畫書(shu) 。殷健靈用詩意化的語言講述了失聰女孩小米是如何感知聲音,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成長為(wei) 一名舞蹈家,贏得世界喝彩的故事。華人藝術家鬱蓉憑借這本書(shu) 的繪畫獲得了“卡內(nei) 基插畫獎”短名單提名獎。
該書(shu) 關(guan) 照了特殊兒(er) 童的生活,呈現了他們(men) 在成長中的困境與(yu) 快樂(le) ,也展現了他們(men) 看似“不足之處”背後的新的可能性。一個(ge) 講述中國孩子故事,融入了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的圖畫書(shu) ,也打動了世界的讀者。
在寫(xie) 作之前,殷健靈除了和邰麗(li) 華及其家人、老師有過深入交流,也走入了聽障人群的世界,“他們(men) 把我帶入了一個(ge) 我原先沒有想到的世界”。比如,她發現“聾人”有優(you) 於(yu) 一般聽人的視覺感知力,“他們(men) 的視覺比聽人發達的多,他們(men) 對色彩尤其敏感,也能觀察到事物的細微變化。”
鬱蓉坦言最大挑戰是如何在畫中呈現聲音,最後解決(jue) 方法一方麵是用自然中的物品以多種顏色進行呈現,另一方麵就是用聲波的幾何形態來呈現,比如魚遊的水波,象征聲音的波紋。在書(shu) 中她還采用了大量的中國剪紙藝術,“剪紙藝術千變萬(wan) 化,剪完了拎起來,可以透過它呈現出魚遊動的波圈、倒影,有著一種令人眩暈的美。”
鬱蓉說,“創作這類作品,我最大感受就是成長,完善了我自己的人生旅程。”而記者出身的殷健靈,強調了對不同生活和人群深入了解的重要性,“用寬廣的胸懷接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和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
在活動中,殷健靈和鬱蓉強調她們(men) 關(guan) 注的不僅(jin) 是兒(er) 童故事的表麵,而更是從(cong) 內(nei) 心真誠而來,關(guan) 注兒(er) 童群體(ti) 特別是弱勢群體(t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