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前三季度海洋客運量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中新網11月20日電 自然資源部20日舉(ju) 行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yu) 經濟司司長何廣順在會(hui) 上介紹,2023年以來,全國海洋經濟持續恢複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延續回升態勢,多個(ge) 領域多項指標都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和亮點,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海洋經濟增長持續恢複向好。前三季度海洋生產(chan) 總值高於(yu) 全國GDP增速0.6個(ge) 百分點,也高於(yu) 沿海地區生產(chan) 總值增速0.4個(ge) 百分點。
二是海洋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釋放新動能。海洋船舶工業(ye) 、海洋旅遊業(ye) 等海洋產(chan) 業(ye) 增勢良好,前三季度海船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交付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顯著增加。海洋旅遊業(ye) 加速進入全麵恢複新階段,前三季度海洋客運量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重點監測的沿海城市中,威海、汕尾等小眾(zhong) 目的地熱度和客流高漲。沿海港口設施水平不斷提高,煙台港30萬(wan) 噸原油碼頭二期、青島董家口原油商業(ye) 儲(chu) 存庫建成投產(chan) ,北部灣港憑借智能理貨係統大幅提升港口理貨時效性、精準率和貨物轉移效率。
三是科技賦能海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創新平台建設不斷推進。各地聚焦海洋產(chan) 業(ye) 發展成立創新平台,廣東(dong) 海洋牧場岸基種苗繁育與(yu) 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海南海水養(yang) 殖生物育種與(yu) 可持續產(chan) 出全國重點實驗室應用牽引基地相繼揭牌,國家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產(chan) 業(ye) 聯盟成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高,除剛才談到的海洋能相關(guan) 案例外,我國首顆海洋鹽度探測衛星開展航空校飛試驗,首台深海質譜儀(yi) 研製成功並完成海試,首條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電磁與(yu) 大地電磁聯合探測剖麵實驗成功實施。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能力穩步提升,前三季度交付海工訂單金額占國際市場份額的64.3%。海洋石油采出液處理裝備“管式動態渦流除油器”研製成功,亞(ya) 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chan) 儲(chu) 卸油裝置(FPSO)“海洋石油122”完成船體(ti) 建造。
四是海洋資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持續做好海域資源要素保障。前三季度全國批準用海用島項目1219個(ge) 、170萬(wan) 畝(mu) ,涉及投資6千多億(yi) 元,有效保障了用海用島需求。海洋能源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海洋原油和天然氣產(chan) 量同比分別增長4.6%、9.7%,墾利6-1、陸豐(feng) 12-3油田等多個(ge) 項目建成投產(chan) ;海上風電在建和新開工項目規模約1940萬(wan) 千瓦,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00萬(wan) 千瓦。“藍色糧倉(cang) ”建設穩步推進。國內(nei) 海洋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和海水養(yang) 殖產(chan) 量同比增速均超5.0%。我部會(hui) 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的意見》,加快海水養(yang) 殖現代化升級和增加優(you) 質水產(chan) 品供給。
五是市場預期保持樂(le) 觀,涉海金融保持總體(ti) 穩定。前三季度,重點監測的企業(ye) 中,海洋旅遊業(ye) 、海洋船舶工業(ye) 、海洋電力業(ye) 、海水淡化與(yu) 綜合利用業(ye) 經營情況較好,均有超七成企業(ye) 營收實現增長,主要得益於(yu) 國內(nei) 市場需求回升、企業(ye) 積極拓展業(ye) 務範圍及自身市場競爭(zheng) 力提升等。同時,有23家涉海企業(ye) 完成IPO上市,融資規模257億(yi) 元,占全部IPO企業(ye) 融資規模的7.9%。“藍色100”股票指數收益高於(yu) 大盤,涉海企業(ye) 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總體(ti) 好於(yu) 平均水平,截至9月末,指數較上年末上漲4.4%,同期滬深300下降4.7%。
何廣順表示,以上5個(ge) 方麵的積極變化,反映出2023年以來海洋經濟延續恢複向好態勢。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內(nei) 需求仍顯不足,海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隨著國家宏觀政策效應的持續釋放和經營主體(ti) 信心的增強,海洋產(chan) 業(ye) 內(nei) 生動力不斷提高,全年我國海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