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龍談首倡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三個動因促使我做這件事”
中新網南京12月7日電 (記者 朱曉穎)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日前,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首倡者趙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人的良知、政協委員的職責、尊重生命的人文關(guan) 懷這三個(ge) 動因,促使他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提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有關(guan) 提案。
“當時提議時,我就堅定地認為(wei) 自己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值得去做的事,回頭看依舊如此。”趙龍說。
2004年,趙龍帶兒(er) 子去參觀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簡稱“紀念館”)。盡管父子倆(lia) 對這段曆史早已熟知,但所見所聞還是帶給他們(men) 深深的震撼。此後,趙龍又專(zhuan) 程來到該紀念館,還拜訪了有關(guan) 幸存者,搜集了很多南京大屠殺史料。
2005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時任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的趙龍向大會(hui) 提交《關(guan) 於(yu) 將每年的12月13日定為(wei) 國家公祭日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寫(xie) 道:“為(wei) 了更好地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反對戰爭(zheng) 、維護和平、捍衛人類尊嚴(yan) 的正義(yi) 立場,更好地警示和教育國人,建議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遺址舉(ju) 行公祭活動,並以法律或製度形式固定下來,使世界永不忘記,讓國人永世銘記。”
南京大屠殺曆史證據充分,並且在戰後由遠東(dong) 國際軍(jun) 事法庭進行了審判,對此國際社會(hui) 早有定論。趙龍表示,作為(wei) 一名江蘇南京的政協委員,有條件更有責任提交這則提案。在同年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hui) 議的分組討論中,他把自己的提案告訴同組委員。“當時共有49名委員踴躍簽名,表達對該提案的支持。”
1992年起擔任紀念館館長的朱成山,1994年帶著戰後第一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赴日,在廣島親(qin) 見日本首相參加的高規格、大規模公祭活動,受到啟發。經過多方努力,從(cong) 1994年起,每年12月13日,江蘇省暨南京市社會(hui) 各界人士都會(hui) 舉(ju) 行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悼念儀(yi) 式,不過僅(jin) 限於(yu) 地方性悼念活動,其規模和影響仍然有限。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第七次會(hui) 議通過決(jue) 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wei)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國家舉(ju) 行公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yi) 侵華戰爭(zheng) 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
地方性悼念活動持續進行了20年整,第21次悼念是國家公祭。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yi) 式當天在紀念館集會(hui) 廣場舉(ju) 行。
在趙龍看來,使世界永不忘記,讓國人永世銘記,正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意義(yi) 所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