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專家學者相聚“越國敦煌” 共研佛教石窟藝術保護傳承

發布時間:2023-12-14 10:5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紹興(xing) 12月13日電(項菁)石窟藝術伴隨佛教傳(chuan) 入中國,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深度融合,兩(liang) 千年來走出了“中國化”路徑,至今仍是洞見佛教中國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一扇重要窗口。

  當前,在深入推進宗教中國化進程中,如何進一步保護傳(chuan) 承佛教石窟藝術,挖掘佛教文化的時代內(nei) 涵?

  12月13日,作為(wei) “之江同心·正信正行”新昌—佛教中國化重要發祥地係列活動之一,中國佛教石窟藝術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研討會(hui) 在浙江省紹興(xing) 市新昌縣開幕,來自全國各地專(zhuan) 家學者、高僧大德聚首,共同研討佛教石窟藝術保護傳(chuan) 承及佛教中國化議題。

  浙江佛教文化資源深厚。地處浙江東(dong) 部、舉(ju) 辦此次研討會(hui) 的新昌縣尤為(wei) 突出。據史料記載,般若學“六家七宗”中的“六家六宗”代表人物曾星聚在此、開宗立義(yi) ,推動新昌成為(wei) 佛教中國化重要發祥地。

  在新昌縣,距今1600餘(yu) 年曆史的大佛寺,是國務院確定的142座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寺內(nei) 石彌勒像是中國南方僅(jin) 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譽為(wei) “越國敦煌”。

  在中國佛教協會(hui) 副會(hui) 長湛如法師看來,中國客觀存在的地區差異,決(jue) 定了各地不同特色的佛教中國化方式。以新昌大佛造像為(wei) 例,相較於(yu) 當年征伐不斷的北方,南方相對平穩,但上層交替頻繁,所以新昌出現了下生信仰的彌勒大佛。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敦煌文獻研究所原所長馬德在現場談及,產(chan) 生於(yu) 各個(ge) 時期、各個(ge) 地區的彌勒造像是其所對應的時代與(yu) 地域彌勒信仰的概括和象征的表達,是世俗生活中美好訴求與(yu) 願景的寄托。彌勒造像不僅(jin) 有助於(yu) 對彌勒淨土信仰的了解,也有助於(yu) 認識中國佛教中國化的演變曆程。

  新昌縣委書(shu) 記黃旭榮在會(hui) 上介紹,近年來,新昌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溯本尋源、傳(chuan) 承創新,全力做好“研究”文章、“修繕”文章、“引導”文章和“轉化”文章。比如為(wei) 保護佛教石窟藝術,當地積極做好“修繕”文章,2021年啟動大佛寺石彌勒像30年來的首次大修,融合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科技賦能,讓“千年古佛”重煥新顏。

  包括石窟藝術在內(nei)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

  “保護石窟造像是我們(men) 對曆史和文化的尊重。這些造像不僅(jin) 代表了古代藝術家們(men) 的精湛技藝,更是他們(men) 對於(yu) 宗教、哲學、藝術等方麵的理解和追求的體(ti) 現。”浙江省佛教協會(hui) 會(hui) 長光泉法師認為(wei) ,新昌大佛寺石窟造像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不僅(jin) 要將其置於(yu) 中華文明不斷演變的曆史長河中進行研究,更要注重挖掘其現實意義(yi) 。

  除了對石窟藝術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學術研究亦是推進佛教中國化的關(guan) 鍵支撐。從(cong) 新昌看,當地成立專(zhuan) 門機構、安排專(zhuan) 項資金,持續舉(ju) 辦相關(guan) 研討會(hui) 、座談會(hui) ,推出《新昌—佛教中國化重要發祥地專(zhuan) 刊》等,匯聚各方力量做深“新昌—佛教中國化發祥地”課題研究。

  開幕式上,位於(yu) 新昌的“浙江省佛教中國化研究基地”正式揭牌,同時,新昌佛教中國化發祥地研究院聘請到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樓宇烈,助力“智囊團”持續擴容。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hui) 副主任鍾新章在講話中表示,希望新昌能以本次研討會(hui) 為(wei) 契機,引導佛教界傳(chuan) 承發揚好愛國愛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領佛教,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浸潤佛教,為(wei) 促進現代文明浙江實踐貢獻新昌的智慧和力量。(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