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呈現“一帶一路”建設中觸動人心的中國力量

發布時間:2023-12-21 15:1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大型紀錄片《共同的建造》著眼於(yu) 中國海外項目建造工程,讓觀眾(zhong) 跟隨中國建設者的腳步,去了解、感知、觸碰“一帶一路”生生不息的澎湃動力。

  過去十年,中國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合作愈發緊密。經濟的每一次交往,文化的每一分交融,都為(wei) 世界發展帶來更多可能。無論是基建工程,還是民生項目,都切實地為(wei) 各國人民送去美好與(yu) 幸福,也為(wei) 中國贏得越來越多的好評和支持。

  2022年末,《共同的建造》正式啟動。共建“一帶一路”有太多亮眼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案例初選階段便收到多達130多個(ge) 選題提案。這些故事讓創作團隊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位奮戰在“一帶一路”工程最前線建設者的付出。

  故事的選擇,要考量地理、自然、政治、經濟、農(nong) 業(ye) 、民生、氣候、治安、交通等諸多因素……每一個(ge) 因素都可能影響最終的選擇。但我們(men) 最看重的,始終是故事中那股觸動人心的力量。

  比如在南亞(ya) 地區,中國建設者跨越印度洋嘎杜海峽,在遠洋深海珊瑚礁地質上為(wei) 馬爾代夫建造跨海大橋,這在全球都沒有先例;269公頃的吹沙填海,將一片汪洋大海變成一片金色土地,讓斯裏蘭(lan) 卡科倫(lun) 坡港口城蓄勢待發。在東(dong) 南亞(ya) ,柬埔寨正在建設最大的機場;中老鐵路讓老撾由“陸鎖國”變為(wei) “陸聯國”。在南美,哥倫(lun) 比亞(ya) 波哥大地鐵正在修建,波哥大人民期盼坐上軌道交通的心願即將實現。在非洲,被封閉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數千年的馬拉維,鐵路建設正助力這個(ge) 國家工業(ye) 化時代的開啟……一個(ge) 個(ge) “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feng) 碑”,如同一個(ge) 個(ge) 強有力的音符散落在“一帶一路”上,匯聚成最美和聲,奏響“新時代的絲(si) 路樂(le) 章”。

  至此,一張世界地圖成為(wei) 創作團隊最重要的工具。畫圖、規劃線路、計算、分組、設計行程等一係列統籌策劃工作緊密進行,隻為(wei) 讓故事的呈現更加完美。

  2023年初春,《共同的建造》50個(ge) 精心挑選的故事最終得到確認,前期攝製正式啟動。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全球拍攝。在接下來的3個(ge) 月時間裏,攝製隊伍身背攝影包,跟隨中國建設者的腳印,翻越帕米爾高原的群山,繞行“南美洲脊梁”安第斯山脈,穿梭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奔馳在非洲大陸的馬賽馬拉大草原,駐足絲(si) 綢之路上的曆史名城——撒馬爾罕……

  在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中國建設者援建了南太平洋地區麵積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學校。孩子們(men) 告訴拍攝團隊,這是“中國送來的最好禮物”。

  在坦桑尼亞(ya) ,我們(men) 邂逅了皮特·馬桑加——坦讚鐵路局高級機械工程師。這位72歲的坦桑尼亞(ya) 老人有著一雙獨特的藍色眼睛。1972年,他來到中國學習(xi) 鐵路專(zhuan) 業(ye) ,就是為(wei) 了回國後到坦讚鐵路工作。每一段清晰如昨的記憶片段,經過老人的講述,如電影般呈現在攝製組眼前,讓攝製組看到了他與(yu) 這條鐵路共同經曆的風雨歲月。

  在塔吉克斯坦,胡傑康公路修複項目是塔吉克斯坦國家路網可持續提升改造計劃重點項目之一。這條58公裏的公路,連接著3個(ge) 地區,項目完工後將極大改善當地出行條件。這裏紫外線強,天氣燥熱,拍攝時,一名中國員工當場就熱得流鼻血,導演的運動鞋直接被瀝青路麵燙壞了整張鞋底。就在這時,當地村民騎著毛驢送來了西瓜和冰水。項目經理告訴我們(men) ,他們(men) 在建設中總能感受到當地居民給予的溫暖和善意。拍攝正趕上古爾邦節,附近的村民熱情邀請遠道而來的建設者回家與(yu) 他們(men) 共度佳節。鷹笛吹響,瓜果飄香,人與(yu) 人之間的情誼似美酒般甜美濃鬱。

  還讓我們(men) 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建設項目所在地員工的中文名。在埃塞俄比亞(ya) ,亞(ya) 吉鐵路的一位員工給自己取名“趙一曼”,她知道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英雄先烈的名字;柬埔寨一位年輕人叫“李想”,他說,他的努力打拚就是代表金邊年輕人的理想抱負;尼日利亞(ya) 首位城鐵女司機伊薩赫·阿比奧拉的中文名叫“白楊”,希望自己像白楊樹一樣“幹淨、挺拔、向上生長”……一個(ge) 個(ge) 中文名字不僅(jin) 是交流的便捷,更是他們(men) 對中國文化的向往。我們(men) 說著蹩腳的英語,他們(men) 說著拗口的中文,溝通交流卻毫無障礙,遍布四海的朋友圈,就這樣越來越大。

  回顧曆史,這樣的交流與(yu) 往來古已有之。早在唐代,杜環在阿拉伯漫遊十年,他在巴格達也曾見過中國建設者的身影,品嚐過熱帶沙漠的美味椰棗。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中國與(yu) 世界的交流與(yu) 融合從(cong) 未停止。我們(men) 期待將這些現實中的故事鮮活地呈現在熒屏上。

  在這場跨越五大洲30多個(ge) 國家的拍攝中,還有一件物品讓人尤其難忘,那就是攝製組的工作服——一件印著“共同的建造”標誌的普通T恤衫。這5個(ge) 字,對於(yu) 許多人來說,不僅(jin) 是一個(ge) 簡單的標識,更傳(chuan) 遞著一個(ge) 信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可以為(wei) 了共同的目標與(yu) 理想團結合作,共同建設一個(ge) 更美好的未來。在拍攝現場,攝製組的工作人員常常被當地人豎起大拇指點讚,用中文打招呼:“你好!”“中國,你好!”那生澀的腔調與(yu) 洋溢的熱情,讓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彼此之間的善意。各國的建設者,大使、市長等官員,還有普通民眾(zhong) 都主動在工作T恤上簽下名字。

  5條拍攝線路、5件簽滿了名字的T恤衫,是攝製組跨越千山萬(wan) 水帶回來的珍貴禮物。這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講好共同建造的故事,講好共建“一帶一路”的故事,不辜負大家的信任和期待。這也代表著真摯的友情——來自世界各地、說著各種語言的人,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與(yu) 中國緊密相連。

  2023年的盛夏,《共同的建造》進入後期製作階段。本次拍攝采用全4K拍攝,總體(ti) 素材量近300T,每一個(ge) 鏡頭對我們(men) 而言都彌足珍貴。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每一幀的鏡頭,我們(men) 都要在反複地推敲與(yu) 斟酌中做出選擇。

  不僅(jin) 如此,剪輯過程中,我們(men) 還麵臨(lin) 著一個(ge) 意外的困難——語言。全片涉及的語言超過20種,為(wei) 了加快進度,導演和剪輯師摸索出一套全新的剪輯方式——“猜測式剪輯”。他們(men) 通過當初采訪的大致印象加上被采訪對象的神態、表情、手勢、動作來輔助粗剪,再由不同語種的專(zhuan) 業(ye) 翻譯多次反複校對。神奇的是,“猜測式剪輯”跨越了國別和語言,在專(zhuan) 業(ye) 翻譯校對的驗證下準確率高達80%。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背後,飽含同樣的真摯感情。

  曆經風霜,走過四季,《共同的建造》終於(yu) 登上熒屏,呈現在全國觀眾(zhong) 眼前。工程類紀錄片往往專(zhuan) 注於(yu) 表現技術的高度、建造的難度、工藝的精巧,用凝練的表達方式力求客觀科學的呈現。然而《共同的建造》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講述方式——在雄渾的工業(ye) 符號背後,大量注入煙火氣息的凡人故事和多彩繽紛的異國風情。紀錄片從(cong) 多角度進行創新實踐,以鮮明的中國視角、廣闊的世界眼光,以“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影像故事真實鮮活地展示中國與(yu) “一帶一路”的合作夥(huo) 伴一起共商共建共享,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wei) 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wei) 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台的十年成就。每一座橋、每一條路都連通著更為(wei) 廣闊的世界與(yu) 機遇;每一條管道、每一所學校都承載著未來的希望與(yu) 當下的幸福。這部曆時近一年、凝結著創作團隊心血結晶的紀錄片,讓參與(yu) 者更真切理解到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的精神內(nei) 核,更深刻體(ti) 會(hui) 到,隻要我們(men) 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遠方。

  (作者係大型紀錄片《共同的建造》製片人)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