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茶葉華爾街”廣州芳村 茶葉金融化:“茶炒不喝”如何煉成?
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走在廣州芳村大大小小的茶葉市場之中,證券時報記者發現,“投資”“收藏”“回收”等字樣不斷出現在一些茶葉店招牌上。這個(ge) 全國最大的茶葉專(zhuan) 業(ye) 批發市場和集散地,多年來還有著另一個(ge) 響亮的名稱——“茶葉華爾街”。
“‘昌世茶’的爆雷在芳村是史無前例的。近些年在芳村跑路的品牌很多,‘昌世茶’在今年也不是第一家。”在一位參與(yu) “昌世茶”炒作的茶商看來,炒茶與(yu) 炒股並無區別。
隨著“昌世茶”的喧囂漸漸散去,芳村正在恢複平靜,但新的“昌世茶”卻在暗自生長、醞釀。
回歸平靜的芳村
12月初,“‘00後’收割5億(yi) 元後跑路”“5萬(wan) 元一夜間跌到3000元”“眾(zhong) 多茶商圍堵‘昌世茶’門店”……這一串串令人震驚的數字,揭開了芳村“金融茶”的冰山一角,也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普普通通的茶葉價(jia) 格居然也能高達數萬(wan) 元,而且在以數億(yi) 元的規模進行交易、買(mai) 賣。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實地探訪“昌世茶”門店所在的廣州芳村古橋茶街:偌大的芳村茶葉市場人並不多,古橋茶街更是頗為(wei) 冷清,“昌世茶”門店也早已被塑料布整體(ti) 遮住。對此,現場的一位茶商表示,“主要是這個(ge) 事影響太壞了,前麵幾天每天都有很多人和自媒體(ti) 過來拍照、打卡,為(wei) 了避免麻煩,市場管理處就把‘昌世茶’門店給遮了起來。”
不過,極為(wei) 諷刺的一幕是,古橋茶街的一條巷子中還張貼著一條“傳(chuan) 世好茶選昌世”的巨幅廣告,但在廣告的下方,就是當地街道拉的一條反詐防騙橫幅:“保持一顆平常心,高息投資‘誘餌’不動”,其中的“誘餌”二字分外惹眼。
在走訪多位茶商後,記者發現在芳村有著完完全全不同的兩(liang) 類商戶:一類是視“金融茶”為(wei) 洪水猛獸(shou) 的茶商,數十年如一日就靠買(mai) 茶、賣茶為(wei) 生,所售茶葉單價(jia) 多在數十元至數百元間;另一類則是認為(wei) “金融茶”存在即合理,在正常經營茶葉生意的同時,還兼職炒作“金融茶”賺錢。此外,另有一些人則是專(zhuan) 職炒茶。
“我們(men) 跟那一幫炒茶的就是井水不犯河水,我也從(cong) 來不相信一夜暴富那一套,老老實實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老陳是一個(ge) 潮汕人,他們(men) 夫妻二人在芳村經營茶葉店已有近二十年時間,這些年他們(men) 夫妻從(cong) 未參與(yu) 過“金融茶”炒作,也從(cong) 來都不去打聽“金融茶”相關(guan) 的事。
劉鵬則是屬於(yu) 第二類茶商,他的門店就在“昌世茶”門店的正對麵。他告訴記者,他這一次也購買(mai) 了十幾萬(wan) 元的“昌世茶”,在爆雷後也很幹脆地認賭服輸,以4000元~6000元一提的價(jia) 格把手裏的“昌世茶”賣掉了。
對於(yu) “金融茶”,劉鵬認為(wei) 存在即合理,什麽(me) 產(chan) 品是用來炒的,什麽(me) 產(chan) 品是用來喝的,大家都很清楚,炒茶跟熱門的炒鞋、炒酒並無區別。本次“昌世茶”爆雷後,相當大的輿論都認為(wei) 參與(yu) 炒作的茶商是活該,對此劉鵬也並不避諱,“正常,我們(men) 看得很透,確實是活該,參與(yu) 炒作當然就有賺有虧(kui) ,這個(ge) 本身沒有對錯。”
不過,另一位參與(yu) “昌世茶”炒作的茶商陳麗(li) (化名)則對輿論上認為(wei) 他們(men) 活該的觀點極為(wei) 憤怒。陳麗(li) 也是在高點買(mai) 入“昌世茶”被套,她表示,“我不是說我一定是受害者,但是我周邊確實有很多受害人,他們(men) 肯定有預謀地來做這個(ge) 局。現在外界可能都認為(wei) 茶葉市場老板比較有錢,現在有人盯著他們(men) 的錢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有人有預謀地去做這個(ge) 事,他們(men) 就應該受到法律的製裁,而不是反過來指責我們(men) 這些受害者。”
交易平台
助推“金融化”
除了對現貨茶的炒作,“金融茶”還發展出了期貨市場。在期貨模式下,隻要有貨單,就可以找茶商繳納定金,但不做實際交易,等茶葉價(jia) 格攀升後,由上一個(ge) 茶商再賣給下一個(ge) 茶商,如此循環往複、“茶炒不喝”。其中,當然也免不了“自己賣,自己買(mai) ”的抬價(jia) 手法,導致普洱茶的價(jia) 格暴漲、暴跌,“金融茶”的名聲也由此而來。
在芳村的一處茶葉市場中,記者看到,該市場在一塊宣傳(chuan) 欄上也明確寫(xie) 著:“支持建立電子交易平台,創新茶葉拍賣、引入直播新業(ye) 態搭建網絡平台經濟、期貨等交易模式……”。
目前,無論“金融茶”本身是否合理,經過多年發展,“金融茶”在芳村已形成了一個(ge) 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或者說炒作鏈:從(cong) 茶葉的源頭廠家、各大茶葉品牌,到為(wei) 數眾(zhong) 多的經銷商、加盟商,再到數量更為(wei) 龐大的散戶買(mai) 家群體(ti) ,以及不時出現的茶托等各種中間角色,正是他們(men) 構成了炒作“金融茶”的主體(ti) 。
而在這一產(chan) 業(ye) 鏈中,還有一個(ge) 極為(wei) 關(guan) 鍵的角色——行情交易平台。據芳村的茶商們(men) 介紹,目前在芳村有數家專(zhuan) 門跟蹤各類茶葉品牌價(jia) 格走勢的行情交易平台——每一種茶葉都有如同股票代碼一樣的編號,輸入編號或名稱就能實時跟蹤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價(jia) 格漲跌、行情走勢,每天上漲多少、每月上漲多少都跟股票行情軟件幾乎一模一樣。
同時,這些平台還能給炒家們(men) 提供互動交流、交易的模塊,“找茶”“出茶”的買(mai) 賣雙方都能十分順暢地查看產(chan) 品漲跌以及尋找到交易對手。甚至交易平台上還能看到不少對一些新品牌或一些“金融茶”的介紹、行情趨勢分析等眾(zhong) 多內(nei) 容。
這些平台還有一個(ge) 關(guan) 鍵的功能,能為(wei) 交易雙方提供“嚴(yan) 格驗貨、正品鑒定、專(zhuan) 業(ye) 倉(cang) 儲(chu) ”服務,這一服務完全打消了“金融茶”交易中的不確定性和信任度問題,極大地促進了“金融茶”交易的興(xing) 起。
一位經常使用相關(guan) 平台的芳村茶商告訴記者,“平台上麵的信息還挺準確的,一般都是他們(men) 的業(ye) 務員在市場上跑來跑去了解、收集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成交價(jia) 格,所以他們(men) 的價(jia) 格信息是一個(ge) 十分不錯的參考價(jia) ,真實性也挺高。”
行走在法律邊緣
在“金融茶”這一場擊鼓傳(chuan) 花的大戲中,一旦稍有不慎就可能萬(wan) 劫不複,“昌世茶”爆雷的教訓已極為(wei) 深刻。
“據我了解,在這次‘昌世茶’的炒作過程中,有人拿2000多萬(wan) 元真金白銀投進去,幾百萬(wan) 元規模參與(yu) 其中的人就更多了。在資金來源上,他們(men) 有的是用自有資金,有的是跟親(qin) 戚朋友湊的,還有人則是用套現信用卡和刷網貸的錢做投資,這部分人可能最慘了。”芳村的一位茶商說。
但在遭遇這些騙局後,茶商往往“維權”艱難。上述茶商表示,“針對操盤方,目前是很難立案、定罪的,因為(wei) 他們(men) 不會(hui) 留那麽(me) 明顯的把柄給你。在參與(yu) 炒作過程中,相關(guan) 操盤方也越來越聰明,不會(hui) 明麵承諾回購、保價(jia) 等,但往往會(hui) 通過其他各種方式來為(wei) 自己‘增信’,而且還有茶托來哄抬價(jia) 格,在芳村這種氛圍下,很難控製自己不去參與(yu) 。”
對此,浙江百和律師事務所專(zhuan) 職律師蔣華勤表示,在這場“金融茶”的炒作“遊戲”中,如果沒有爆雷,參與(yu) 者隻要遵守“遊戲”的規則,應該是民事法律意思自治原則所允許的。如果“遊戲”操盤者違反遊戲規則,造成其他參與(yu) 者實際損失,其他“遊戲”參與(yu) 者索賠的話,可能要承擔賠償(chang) 損失的民事法律責任。“遊戲”失敗,導致參與(yu) 者血本無歸(即通常所說的爆雷),那麽(me) 要看操盤者的主觀故意以及資金流向來判斷案件的性質,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zhong) 存款罪或集資詐騙罪。
“針對這類案件,我個(ge) 人傾(qing) 向涉嫌集資詐騙罪。因為(wei) ‘遊戲’操盤者一開始就是以非法占有他人錢財為(wei) 目的來操作‘遊戲’的,壓根就沒有讓投資者獲得回報或得到清償(chang) 的打算。‘遊戲’的最終結果就是全體(ti) 或部分參與(yu) 者血本無歸。如果所獲資金是用於(yu) 揮霍的話,那就完全符合集資詐騙罪的所有構成要件。”蔣華勤說。
不難發現,無論操盤方將茶葉包裝的多麽(me) 華麗(li) ,在整個(ge) “金融茶”的交易環節中,無可避免的會(hui) 觸及一些法律紅線或灰色地帶,甚至開始不斷向更大範圍蔓延。
在這一背景下,監管部門也多次披露“金融茶”產(chan) 品風險。2021年下半年,廣東(dong) 、雲(yun) 南等多地監管部門與(yu) 茶葉行業(ye) 協會(hui) 均發布文件,提示“金融茶”產(chan) 品風險。2023年6月30日,雲(yun) 南省西雙版納州召開“整治普洱茶‘金融茶’亂(luan) 象”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痛斥“金融茶”亂(luan) 象危害大、影響深,損害消費者利益,破壞市場流通秩序。2023年10月,福建省發布了關(guan) 於(yu) 防範以“金融茶”“理財茶”等名義(yi) 實施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12月6日,廣州市荔灣區也發布了《“金融茶”“理財茶”?賭局陷阱!》的文章,裏麵提到個(ge) 別茶企打著銷售高端茶葉的名義(yi) ,承諾一定期限後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購,以騙取非法利潤。
但可惜的是,近些年來“金融茶”爆雷屢見不鮮,部分炒家賠的血本無歸,但依然有大量的人樂(le) 此不疲地參與(yu) 其中。劉鵬坦言,“金融茶的炒作,一方麵是操盤方鑽法律漏洞,另一方麵則是利用人的貪性。從(cong) 受害者而言,有些可能也明顯知道他們(men) 會(hui) 出事,但一路看著飛漲的茶葉價(jia) 格,很難不心動、不參與(yu) 進去。”
事實上,“昌世茶”的爆雷並非終局。在芳村,還有一幕正在上演的大戲:有人正在用“地板價(jia) ”收購“昌世茶”,寄望著“昌世茶”卷土重來、東(dong) 山再起……而在“金融茶”亂(luan) 象下,“昌世茶”的爆雷並非第一個(ge) ,也絕非最後一個(ge) ,在相關(guan) 交易平台上,數十個(ge) 茶葉品牌依然活躍其中,下一個(ge) “昌世茶”也正在暗自生長、醞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