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受訪青年認為“一帶一路”會是未來10年就業創業新風口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中國高鐵、物流、基建頻頻“出圈”海外,越來越多的項目工程,增進了共建國家的民生福祉,也讓中國青年有了更多在國際舞台亮相的機會(hui) 。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進行的一項有2001名青年參與(yu) 的調查顯示,75.0%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一帶一路”會(hui) 是未來10年就業(ye) 創業(ye) 新風口,旅遊行業(ye) 和物流行業(ye) 最被看好,半數受訪青年會(hui) 考慮將投身“一帶一路”建設作為(wei) 職業(ye) 發展目標,並為(wei) 之付諸行動。
超七成受訪青年認為(wei) “一帶一路”會(hui) 是未來10年就業(ye) 創業(ye) 新風口
今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ju) 辦,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專(zhuan) 業(ye) 大四學生陳子昀以誌願者的身份參與(yu) 了此次論壇。她說印象最深刻的是開幕式當天,來自各個(ge) 國家的領導人、國際組織的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話未來發展的場景,讓她深深感受到了我國外交的活力。
作為(wei) 一名外語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陳子昀在參與(yu) 陪同口譯工作的過程中發現,隨著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許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愈發重視“中國智造”,“未來高科技領域會(hui) 迎來蓬勃發展”。
研究生畢業(ye) 於(yu) 四川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zhuan) 業(ye) 的蔣千惠,今年10月通過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下簡稱“阿聯酋”)中文教學“百校項目”,來到當地從(cong) 事中文教學工作。蔣千惠介紹,在中文被納入阿聯酋國民教育體(ti) 係後,該國教育部招聘了很多中文老師,為(wei) 從(cong) 事對外漢語的人提供了就業(ye) 平台和走出去參與(yu) “一帶一路”的機會(hui) 。
調查顯示,75.0%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一帶一路”會(hui) 帶來就業(ye) 創業(ye) 新風口。交互分析發現,00後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的比例更高,為(wei) 80.1%;從(cong) 所在地來看,來自東(dong) 北地區的受訪者表示認同的比例最高,為(wei) 84.0%,其次是華東(dong) 地區(78.9%)。
00後張譯之是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口譯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她覺得隨著中國與(yu) 世界各國的合作不斷深入,翻譯行業(ye) 會(hui) 比較有發展前景。“另外,我覺得跨境電商未來也會(hui) 發展得很好。”張譯之曾參觀過一家湖南長沙的電商公司,公司主要麵向的是非洲市場,通過互聯網把中國的產(chan) 品銷往海外,也為(wei) 遠在非洲的商家和買(mai) 家搭建了交易的平台。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家看好哪些行業(ye) 發展前景?調查顯示,超半數受訪青年選擇旅遊行業(ye) 和物流行業(ye) ,獲選率分別為(wei) 51.5%和50.6%。另外,49.1%的受訪青年看好基礎設施建設,47.5%的受訪青年看好跨境電商,46.6%的受訪青年看好傳(chuan) 統外貿行業(ye) 。其他還有:翻譯(39.5%)、大數據(37.9%)、對外漢語(34.1%)、人工智能(30.8%)、金融投資(27.7%)、新能源(27.1%)等。
“我很看好外貿行業(ye) 的發展。”蔣千惠說,近年來,我國有很多高質量、高性價(jia) 比的物品出口到其他國家,自己在國外經常能看到中國品牌和中國製造的物品。她覺得,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yu) 其他國家之間的聯係會(hui) 更頻繁,尤其是經濟貿易方麵的交流,會(hui) 促進更多中國產(chan) 品出口海外。作為(wei) 一名對外漢語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蔣千惠希望隨著“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能給對外漢語專(zhuan) 業(ye) 的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平台和更多學習(xi) 及工作的機會(hui) 。
2008年,劉洛夫研究生畢業(ye) 後便到阿聯酋的項目上工作,他介紹,自己所在的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每年會(hui) 從(cong) 國內(nei) 采購很多物資和設備,拉動了國內(nei) 供應商相關(guan) 設備的出口。另外,參與(yu) 項目建設的工人也有不少來自國內(nei) 的施工單位,“隨著工程建設相關(guan) 行業(ye) 的人才走向國際,像施工、材料和設備供應,以及金融服務行業(ye) ,未來會(hui) 有比較多的發展機會(hui) 。”
與(yu) “一帶一路”有關(guan) 的工作有哪些吸引力?受訪青年首選職業(ye) 發展前景廣闊
“我的工作機會(hui) 就是‘一帶一路’帶來的。”蔣千惠說,雖然阿聯酋和我們(men) 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也是一個(ge) 現代、包容的國度。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國門,讓蔣千惠有機會(hui) 跟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工作、生活、學習(xi) 。“未來幾年我打算在這裏一邊工作、一邊讀博。”
張譯之在前段時間秋招的時候留意到,有些企業(ye) 發布了一些外派的工作崗位,到不同的國家駐守和對接項目,“如果有機會(hui) 去國外工作,肯定會(hui) 讓我的視野更加開闊”。張譯之說,自己這些年一直在國內(nei) 生活,希望有機會(hui) 到國外看看,親(qin) 身感受不一樣的語言文化和社會(hui) 氛圍。
與(yu) “一帶一路”有關(guan) 的工作有哪些吸引力?調查顯示,受訪青年首選職業(ye) 發展前景廣闊,獲選率為(wei) 56.6%,另外,擁有國際化平台(53.4%)、薪資收入更高(52.1%)的獲選率也超過了半數。其他還有:就業(ye) 選擇更多元(46.2%)、獲得海外工作經曆(44.2%)、提升職業(ye) 專(zhuan) 業(ye) 技能(38.1%)、能開闊個(ge) 人眼界(30.7%)等。
15年的海外工作經曆,讓劉洛夫成長成熟了很多。“一方麵是語言溝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麵是管理國際化工程項目的能力提升了。”劉洛夫覺得,“對年輕人來說,參與(yu) ‘一帶一路’項目,不僅(jin) 能將自身的職業(ye) 發展與(yu) 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同時也能參與(yu) 全球市場競爭(zheng) ,會(hui) 更有職業(ye) 競爭(zheng) 力。”
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陸洋關(guan) 注到,前段時間舉(ju) 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產(chan) 出的成果清單值得重視,比如《“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北京倡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北京倡議》等,其中提到了數字經濟、綠色發展、人工智能等關(guan) 鍵詞。“年輕人如果有興(xing) 趣的話,可以多關(guan) 注這些倡議和成果提到的領域,結合自身的條件,從(cong) 中尋找就業(ye) 創業(ye) 的機會(hui) 。”
調查顯示,50.5%的受訪青年會(hui) 考慮將投身“一帶一路”建設作為(wei) 職業(ye) 發展目標,並付諸行動,40.8%的受訪青年表示會(hui) 考慮,但估計很難執行。
陳子昀畢業(ye) 後將進入外交領域工作,外派會(hui) 在她的工作中占據一定比例。“報考時就很期待外派,不僅(jin) 想感受異域文化,更想講好中國故事,為(wei) 中外交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陳子昀表示,自己所學的俄語專(zhuan) 業(ye) 與(yu) “一帶一路”有著比較緊密的聯係,“前不久我們(men) 學校舉(ju) 行了‘一帶一路’專(zhuan) 項人才培訓講座,對於(yu) 想從(cong) 事翻譯的同學來說,可以進入相關(guan) 企業(ye) 做外事專(zhuan) 員。” 陳子昀還提到,現在很多崗位都需要複合型人才,自己身邊有不少語言類專(zhuan) 業(ye) 的同學在研究生階段,跨考商科、法律、經濟、國際關(guan) 係等專(zhuan) 業(ye) ,也有朋友從(cong) 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漢語國際教育工作。“ ‘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年輕人提供了平台,期待更多年輕人投身到我國與(yu)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建設項目中,為(we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設貢獻中國青年的力量。”
陸洋認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不僅(jin) 為(wei) 國內(nei) 青年提供了發展機會(hui) ,也讓國外青年有了更多元的發展路徑。比如2017年起教育部設立的“絲(si) 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主要就是資助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學生來華留學,為(wei) 他們(men) 在中國求學生活提供支持,鼓勵他們(men) 學習(xi) 中國的經驗、語言、文化,播下友誼的種子。“這些留學生畢業(ye) 後,有的回國,有的留在中國工作,成為(wei) 中國和這些國家往來溝通的重要橋梁,讓中國與(yu) 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聯係更加緊密,合作更加順暢。”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占43.0%,女性占57.0%;00後占16.8%,95後占19.6%,90後占37.9%,85後占14.7%,80後占11.0%;來自東(dong) 北地區的占6.6%,來自華東(dong) 地區的占24.2%,來自華北地區的占20.5%,來自華中地區的占16.3%,來自華南地區的占21.8%,來自西南地區的占8.3%,來自西北地區的占2.3%。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王誌偉(wei) 記者 孫山 白楊 徐丹陽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