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以次充好、以舊代新,汽車維修陷阱怎麽這麽多?

發布時間:2024-01-03 11:31:00來源: 法治日報

  汽車維修陷阱怎麽(me) 這麽(me) 多【 汽修行業(ye) 亂(luan) 象頻發充斥著各種問題】

  調查動機

  近日,湖南長沙的劉先生向記者投訴稱,自己遇到了汽車維修陷阱——他開車不慎撞到路邊護欄,造成前車燈損壞,於(yu) 是找了一家汽修店維修,並換了新車燈。然而,維修過後不到一個(ge) 月,新車燈就壞了。

  劉先生感覺其中可能有貓膩,就找了在某汽車4S店從(cong) 事維修工作的熟人檢查了一下,發現此前更換的新車燈其實是二手車燈、問題車燈。劉先生立即去汽修店理論,可對方死不承認。

  “以前就聽說過汽車維修陷阱多,沒想到這麽(me) 多。”劉先生感歎道。

  汽車維修有哪些陷阱?又該如何依法規製?帶著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 本報記者   韓丹東(dong)

  □ 本報實習(xi) 生 翟崎宇

  去年8月,山西太原的胡先生發現自己車子啟動時有些異常,去當地汽修店檢查被告知,火花塞出現了問題,6個(ge) 火花塞需要全部更換,否則會(hui) 對車輛發動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shang) 。胡先生同意更換並支付了費用。

  然而,沒過幾天,車子啟動時的異常又出現了。胡先生重新找了一家汽修店檢查,被告知依然是火花塞問題。修車師傅告訴胡先生,車上6個(ge) 火花塞上次隻換了3個(ge) ,還有3個(ge) 壓根沒有更換。

  “換3個(ge) 卻收了我6個(ge) 的錢,太‘黑’了。”胡先生惱火地說。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汽車維修充斥著各種問題,其中以次充好、以舊代新最為(wei) 突出,不僅(jin) 讓消費者增加了支出,也導致車輛存在一係列安全隱患。采訪中,車主呼籲淨化汽車維修市場,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呼聲高漲。

  以次充好以舊代新

  汽車維修暗藏貓膩

  在某投訴平台上,《法治日報》記者以“汽車維修”為(wei) 關(guan) 鍵詞進行檢索發現,近期相關(guan) 投訴就有幾十條,主要涉及更換的配件以次充好、以舊代新。

  去年10月,廣東(dong) 珠海的趙女士駕駛私家車從(cong) 東(dong) 新高速往珠海方向行駛時,車胎胎壓出現異常,下車檢查後發現左後輪有輕微漏氣狀況。趙女士立刻在某平台上找到一家名為(wei) “×××汽車搭電補胎修車(桂城店)”的商家,撥通商家電話後,商家要求加他們(men) 的社交賬號,並把精準定位發送給商家。

  “商家簡單了解故障情況後,稱‘上高速救援需要800元,先付500元定金,剩餘(yu) 的因情況而定’。”趙女士說,在她支付500元定金後,商家稱已叫拖車過來,將拖到下一個(ge) 高速口進行檢查和修複。

  原本商家說維修師傅大約20分鍾到達,但趙女士在高速上等了將近一個(ge) 小時後,維修師傅隻是開了一輛小汽車過來,並沒有拖車。師傅讓她慢駛到下一個(ge) 高速出口,到達廣州南站出口後,師傅幫她檢查輪胎,發現是左後輪胎紮了釘子,稱無法補胎,隻能更換新輪胎。

  無奈之下,趙女士隻得谘詢換輪胎的價(jia) 格,被告知需要3500元時,趙女士覺得太貴,就表示不需要了。後來師傅讓她聯係商家,商家說可以便宜200元,而且安裝新輪胎送維修保養(yang) 服務一次,於(yu) 是趙女士同意更換輪胎。

  之後,趙女士又在高速口等待了1.5個(ge) 小時,師傅才回來,說找到了相同品牌的輪胎。在安裝後,趙女士轉給了師傅3300元。

  第二天,心存疑慮的趙女士找到了當地一家汽修店,跟修車師傅說了事情經過,師傅說可以看看輪胎的生產(chan) 日期,她查看後發現輪胎安裝反了,沒有辦法看到生產(chan) 日期。隨後,修車師傅幫她把昨天的輪胎拆下來重新安裝,令趙女士震驚的是,她發現該輪胎有修複的痕跡,而且看生產(chan) 日期等與(yu) 其他三個(ge) 輪子一樣,很明顯輪胎是趙女士之前換下來的舊輪胎,商家壓根沒有幫她更換新的。

  “這完全是欺詐行為(wei) ,裝上舊輪胎後,我還駕駛了100多公裏。修理廠為(wei) 了賺錢,太不把消費者的安全當回事了。”趙女士氣憤地說。隨後,趙女士找商家要求賠償(chang) ,遭到拒絕。

  記者在多個(ge) 平台檢索發現,類似投訴並不少見,而這些投訴大多是因為(wei) 汽車維修過程中配件欺詐和隱瞞汽車關(guan) 鍵信息引起的。

  對此,天津紅橋某汽修店一名從(cong) 業(ye) 人員告訴記者,大部分車主在維修時都會(hui) 把汽車留在店裏,商家告知修好後才來取車。一些汽修店就利用這段時間,拆下本身質量較好的汽車零件,換成舊的零件,隻要車子沒有明顯故障,車主很難發現其中的問題。

  “即使車主在現場看著也不怕,車裏有很多線路和零件,維修師傅指著好部件說成是壞的,不懂的人根本看不出來。事實上,大部分車主也都不了解這些零部件。”上述從(cong) 業(ye) 人員說,“汽修店雖然都會(hui) 向消費者提供維修單,列明維修項目、所需材料、費用等,但這並不足以讓車主了解車輛真實故障原因、維修具體(ti) 過程。”

  如果汽修店以次充好、以舊代新,從(cong) 而導致安全隱患,商家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wei) ,汽修店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合同關(guan) 係,應根據民法典合同編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以及安全保障權。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馬麗(li) 紅律師認為(we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wei) 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chang) 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chang) 的金額為(wei) 消費者購買(mai) 商品的價(jia) 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chang) 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wei) 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yan) 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chang) 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chang) 。

  在馬麗(li) 紅看來,如果汽車維修店不能按照消費者實際需求進行維修,導致出現安全隱患,商家應承擔瑕疵擔保義(yi) 務;如果出現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情況,應對消費者損失進行賠償(chang) 。

  提供虛假證明文件

  裏應外合套取保費

  隨著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旺盛的維修保養(yang) 需求催生了不少汽修店。

  相對於(yu) 街邊作坊式的汽修店,環境更好的大型汽修廠更加受到車主的信賴,盡管價(jia) 格上普遍高出不少,很多車主還是寧願“花錢買(mai) 個(ge) 安心”。但事實上,這可能隻是消費者的一廂情願。

  天津河西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他為(wei) 自己的汽車買(mai) 了全險,前段時間出了一次事故,當時保險公司確實很負責任,但是需要黃先生在他們(men) 指定的維修站維修,黃先生接受了保險公司的意見。可是,車從(cong) 汽修廠開出沒幾天就出現了行車熄火的問題。

  之後,黃先生幾次去該定點維修站都沒能解決(jue) 問題。最後,黃先生自己掏錢去4S店維修時發現,當時事故發生時本該替換的零件並沒有替換。於(yu) 是,他立即跟保險公司、汽修廠聯係,但對方卻說當時檢查並沒有問題,這次維修費用也不能走保險。

  北京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張先生告訴記者,許多保險公司的定損員還會(hui) 和4S店修理廠、事故受損車車主達成協議套取“回扣”費用。“曾經我同事的車保險杠撞壞了,正常在外麵廠家修理更換要花1500元左右。去了一家4S店後,定損員和他約好定損1500元,報給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則是3000元,中間多出來的1500元,定損員和他‘分成’。”

  該業(ye) 內(nei) 人士說,有的修理師傅與(yu) 定損員“合作”套取保費,他曾親(qin) 眼見過一輛事故車在拆解定損之前,店裏的維修師傅掄著錘子,將原本完好的汽車水箱框架砸壞,然後定損員拍照定損,這樣能向保險公司要更多的錢。車主就成了“冤大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多交了錢。

  馬麗(li) 紅說,如果“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汽修廠是保險公司指定的,給消費者造成了損失,保險公司和汽修廠構成共同侵權。刑法和保險法對保險欺詐有明確的處罰規定,如果保險事故的鑒定人、評估人、證明人等故意提供虛假的證明文件,進行保險詐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應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強化監管多方發力

  共同規範汽修市場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汽修店鼓勵員工通過多賣零部件來獲取提成,有些員工通過對車輛“做手腳”、增加維修次數或擴大維修範圍來提高收入。有些故障很簡單,更換保險絲(si) 就能解決(jue) 問題,但是這樣賺不到錢,於(yu) 是有些汽修店就“小病當成大病醫”,本來隻需局部維修的零部件被整件更換,隻需更換小零件卻被說成需要大修。這樣一來,消費者往往要多支付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維修費。

  “由於(yu) 汽車零部件數量多且品類雜,存在專(zhuan) 業(ye) 壁壘,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判斷自己的愛車是否被過度維修、以次充好,甚至被捆綁消費了,往往陷入了越修毛病越多的怪圈。”馬麗(li) 紅說。

  對於(yu) 此類情況,馬麗(li) 紅給消費者提出幾點建議:把車輛送去維修之前,首先要先做些功課,提前了解維修範圍,掌握汽車維修的一些基本知識,盡量避免被套路;在選擇承修方時,盡量選擇那些重信譽、講信用的正規汽修店,注意商家的證照是否齊全,切勿去街邊無照維修點;消費者要保存好相關(guan) 證據,比如送檢前拍一下裏程,更換汽車零件時查看一下零配件清單,在完成車輛交接時再次檢查是否維修完好,並保留好車輛維修記錄。

  馬麗(li) 紅認為(wei) ,消費者很難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判斷是否在維修環節存在問題,找鑒定機構也會(hui) 有額外成本,周期也很長。要徹底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還是需要行業(ye) 主管部門和協會(hui) 自律組織加強監管和自我約束,從(cong) 專(zhuan) 業(ye) 源頭上把好關(guan) 。

  “行業(ye) 主管部門也應該加強對保險公司的監管和行業(ye) 建設,加快推進車險信息平台建設,建立配件價(jia) 格、修理工時、工時費率行業(ye) 標準。隻有市場公開透明了,才能做到童叟無欺,從(cong) 而構建一個(ge) 依法經營、誠實信用的市場發展環境。”馬麗(li) 紅說。

  劉俊海認為(wei) ,消費者需要自我保護,汽車修理行業(ye) 也要樹立嚴(yan) 格的自律意識,商家要自我加壓,清除害群之馬。同時,監管部門也要加大監管力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來源:法治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