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非銀行支付無照上路
備受市場關(guan) 注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近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意味著非銀行支付迎來了行業(ye) 的“基本法”。作為(wei) 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召開後出台的首部金融領域的行政法規,《條例》補全了我國法律體(ti) 係中關(guan) 於(yu) 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法律製度,解決(jue) 了以往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法律層級低的問題,將非銀行支付行業(ye) 的全鏈條全周期監管納入法治化、規範化軌道。
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移動支付業(ye) 務規模為(wei) 10046.84億(yi) 筆,交易總量為(wei) 348.06萬(wan) 億(yi) 元。非銀行支付行業(ye) 的蓬勃發展,為(wei) 助力實體(ti) 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與(yu) 此同時,隨著中國支付行業(ye) 從(cong) 快速發展期進入成熟期,市場也暴露出一些亟待整治的問題。例如,有些機構未經許可非法從(cong) 事支付業(ye) 務;有些非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直連,通過銀行違規跨行清算;有的機構違規經營、挪用客戶備付金;有的機構甚至為(wei) 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資金轉移通道。據監管部門公開信息的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年,第三方支付領域至少產(chan) 生了56張罰單,罰沒總金額超過2.71億(yi) 元。
針對這些問題,《條例》的出台正當其時,把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精神落到了實處。新規從(cong) 四方麵入手:一是堅持持牌經營,嚴(yan) 格準入門檻;二是完善支付業(ye) 務規則,強化風險管理;三是加強用戶權益保障;四是依法加大對嚴(yan) 重違法違規行為(wei) 處罰力度。這些舉(ju) 措是亮點也是重點,把對了“脈”也開準了“方”,旨在進一步強化監管,杜絕“無照上路”,促使產(chan) 品創新有序推進,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支付業(ye) 務的需求,讓更多用戶安全便利地參與(yu) 各類經濟消費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結合多年來的監管實踐,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支付業(ye) 務分類經驗,堅持功能監管理念,從(cong) 業(ye) 務實質出發,根據其能否接收付款人預付資金,分為(wei) 儲(chu) 值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兩(liang) 類。這樣的分類,有助於(yu) 消除監管空白,也能更好地避免監管套利。
可以預見,未來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發展重點和最適用場景,仍然是小額、高頻的便民支付場景。這也對非銀行支付機構提出了堅守“本位”的要求。廣大非銀行支付機構應圍繞“支付為(wei) 民”理念專(zhuan) 注主業(ye) ,防範業(ye) 務異化,更好地保護用戶的財產(chan) 安全、信息安全,為(wei) 實體(ti) 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監管部門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對症下藥,做到堵偏門、開正門,促進行業(ye) 健康規範發展。
綜上,《條例》將以往監管實踐中行之有效的製度上升為(wei) 行政法規,在準入退出、業(ye) 務規則等方麵構建了完善的市場化機製,提高了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不僅(jin) 有利於(yu) 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穩定各方預期,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非銀行支付行業(ye) 規範化,也有利於(yu) 保障用戶合法權益,更好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從(cong) 而實現多方共贏。
(中國經濟網供稿)
張國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