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修複鹽堿地 守護紅海灘

發布時間:2024-01-09 15:41:00來源: 人民日報

  修複鹽堿地 守護紅海灘(美麗(li) 中國·冰天雪地看生態③)

  核心閱讀

  地處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的遼寧盤錦市,濕地資源豐(feng) 富。近年來,盤錦加大遼河口水域和濱海濕地生態修複力度,保護生物多樣性,為(wei) 冰雪旅遊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朔風凜冽,位於(yu) 渤海遼東(dong) 灣北部的遼河三角洲已經冰封。海水順著潮溝蜿蜒而上,由寬變窄,在末梢開出一朵朵“冰花”。雪白晶瑩的“冰花”與(yu) 深褐色的潮溝、金黃色的蘆葦一起,構成一幅冬日畫卷。

  地處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的遼寧盤錦市,除水稻田外的各類濕地麵積達2496平方公裏,占全市國土麵積的60.84%。近年來,盤錦市堅持“生態立市”,加大遼河口水域和濱海濕地生態修複力度,保護生物多樣性,濕地不僅(jin) 成為(wei) 城市的一張亮麗(li) 名片,也是推動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資源。

  生態優(you) 先,強化濕地保護修複

  盤錦紅海灘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存利的辦公桌上,有一袋去年秋天采集的鹽地堿蓬種子,塑料袋口微微敞開。

  “種子在11月初采集,準備在第二年清明前後播種,這期間儲(chu) 存濕度要保持在15%左右。”丁存利說。

  鹽地堿蓬是紅海灘的“主角”,也是濕地生態的“晴雨表”。每年夏秋時節,生長茂盛的鹽地堿蓬將灘塗覆蓋,仿佛一塊巨大的紅色地毯向淺海延伸。作為(wei) 濕地上的先鋒植物,鹽地堿蓬能適應鹽堿環境,經它改良過的灘塗,才能生長出蘆葦、菖蒲。遼河、大遼河、大淩河三條河流從(cong) 盤錦入海,河海交匯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裏由海向陸、紅灘綠葦的壯觀景象。

  “濕地的生態環境是景區發展的本底。”丁存利回憶,幾年前,由於(yu) 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的鹽地堿蓬退化,灘塗裸露,客流量一度大幅下降。

  2019年,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開始實施鹽地堿蓬濕地修複工程,聯合相關(guan) 科研院所圍繞遼河口水環境及紅海灘濕地生態修複開展科研工作。景區專(zhuan) 門成立了鹽地堿蓬生態修複隊伍,根據科研成果采取補植種植、潮溝疏浚、降灘改造、儲(chu) 水擴容、增殖放流等保護修複措施。

  這個(ge) 冬季,丁存利正對鹽地堿蓬種子做催芽實驗:將鹽地堿蓬種子均勻平鋪在托盤上,浸於(yu) 水中,放置在0攝氏度恒溫箱內(nei) ,觀察其出芽情況。“這是為(wei) 試驗冬季冰封種植方法做準備,如果可行,未來我們(men) 將采取冬季播種後潑水冰封的方式,以減少春季播種時因潮水衝(chong) 刷造成的損失。”丁存利介紹。

  2021年至2023年,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累計實施潮溝清淤及降灘開挖土方25萬(wan) 餘(yu) 立方米,增殖放流沙蠶、彈塗魚共計200餘(yu) 萬(wan) 尾。景區鹽地堿蓬覆蓋麵積由2018年的2000畝(mu) 擴大到2023年的2.5萬(wan) 畝(mu) 。

  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的濕地修複工程,是盤錦市推進濕地生態保護修複的縮影。2014年以來,盤錦遼河口濕地連續8次成為(wei) 國家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試點,累計投入資金1.78億(yi) 元,盤錦“退養(yang) 還濕”工作累計恢複濕地8.59萬(wan) 畝(mu) ,恢複自然岸線15.77公裏。

  開展研究,保護生物多樣性

  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內(nei) ,道路向海一側(ce) ,層層蘆葦迎風搖曳;背海一側(ce) ,收割後的稻田留下整齊的稻茬。高亢的鳥鳴聲忽然傳(chuan) 來,抬頭一看,四五隻丹頂鶴正在空中飛翔。

  “葦田為(wei) 丹頂鶴提供了天然棲息地,稻田殘留的稻穀為(wei) 它們(men) 提供了越冬的食物,冬季到景區的遊客經常能邂逅野生丹頂鶴,丹頂鶴漫步冰雪葦海間的畫麵更是吸引了一眾(zhong) 攝影愛好者。”丁存利說。

  盤錦豐(feng) 富的濕地資源,為(wei) 多種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作為(wei) 丹頂鶴自然繁殖和越冬的重要區域,盤錦從(cong) 1990年起開展丹頂鶴人工繁育工作,2012年建立遼寧鶴類種源繁育基地,先後采用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以及自然繁殖與(yu) 人工孵化相結合、異巢並卵等方式開展試驗研究,逐步提高丹頂鶴人工繁育成活率。

  “2016年至2023年,遼寧鶴類種源繁育基地累計人工繁育成活丹頂鶴356隻,僅(jin) 去年就成功繁殖85隻雛鶴。”盤錦市林業(ye) 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介紹,人工繁育丹頂鶴技術不斷成熟,為(wei) 丹頂鶴野外種群複壯打下了基礎。

  遼河入海口附近,一間丹頂鶴飼養(yang) 籠舍成為(wei) 一道別樣風景。籠中有40餘(yu) 隻幼鶴,籠外有兩(liang) 隻成年野生丹頂鶴。

  “這40餘(yu) 隻幼鶴都是去年4月人工繁育的,7月從(cong) 相鄰的遼寧鶴類種源繁育基地轉移過來,計劃今年2月轉至較遠的野化基地進行野化訓練。兩(liang) 隻成年鶴是我們(men) 2021年野化放歸的丹頂鶴,正在此停留。”李玉祥說,在景區內(nei) 設置暫養(yang) 的籠舍,主要是出於(yu) 幼鶴分散和方便工作人員照料的考慮,同時又能借助景區開展關(guan) 於(yu) 丹頂鶴的科普宣傳(chuan) ,可以說是一舉(ju) 兩(liang) 得。

  2016年,盤錦在遼河口右岸建立了丹頂鶴野化基地;2017年起,盤錦開始將人工繁殖的140隻丹頂鶴分11批次陸續轉至野化基地,並於(yu) 2021年全部放歸野外。監測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在盤錦地區發現野化丹頂鶴繁殖巢7處,繁育幼鶴9隻;2023年繁殖期間調查發現丹頂鶴築巢14處、出雛15隻。

  “現在景區每年冬季收割蘆葦時,都會(hui) 專(zhuan) 門留下一部分,為(wei) 丹頂鶴越冬提供棲息場所。在鶴舍旁邊建有紅海灘生態文明館,定期開展中小學生科普研學活動,從(cong) 小培養(yang) 孩子們(men) 的生態環保意識。”丁存利說。

  冰雪景觀,帶動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

  1月上旬,遼河三角洲附近最低氣溫接近零下20攝氏度。沿著廊道深入灘塗,遠眺海岸線,凸起的冰淩隱約可見。

  每年12月至第二年2月,盤錦河口冰封,河冰、海冰逐漸向大海延伸,經過潮漲潮落間的相互擠壓、層層堆砌,在灘塗上形成高低起伏、千姿百態的冰淩景觀。這些冰淩既可為(wei) 鹽地堿蓬的生長提供低鹽水分,也是盤錦冰雪旅遊的獨特資源。

  “一夜之間,冰淩便有三四米高!”丁存利不禁感歎大自然的力量,“再經過幾次大潮,現在遠處的大量冰淩會(hui) 被推到近岸的區域,每年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都會(hui) 舉(ju) 辦一場冰淩穿越挑戰賽。”

  近年來,盤錦的冰淩穿越不僅(jin) 吸引了國內(nei) 外戶外愛好者,也逐漸從(cong) 專(zhuan) 業(ye) 性的挑戰賽拓展至大眾(zhong) 化的全民體(ti) 驗活動。

  眼下,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正在為(wei) 雪地龍舟、雪地陀螺等冰雪項目澆灌冰場,還開辟了冰上美食區域,豐(feng) 富遊客的冬季旅遊體(ti) 驗。

  “最近,我們(men) 將舉(ju) 行冰淩穿越挑戰賽,讓大家在徒步中親(qin) 近大自然,享受冰雪運動帶來的樂(le) 趣。”盤錦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局長舒然說。

  胡婧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