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究竟從何時“說”起?
◎本報記者 孫明源
近日,美國《發現》月刊網站刊登了一篇題為(wei) 《人類何時進化出語言?》的文章。此文作者梳理了語言發展的一些觀點,例如喉部下降理論認為(wei) ,解剖學意義(yi) 上的現代智人在進化了大約20萬(wan) 到30萬(wan) 年之後,語言才有可能出現。因為(wei) 現代智人的喉頭比之前的祖先更低,人類最初隻能發出短而尖的聲音,後來隨著喉頭等發聲部位的不斷進化,形成更複雜的語言才成為(wei) 可能。
文中還介紹了一種神經係統變化理論,認為(wei) 進化出必要的神經結構是語言產(chan) 生的前提,這似乎比發聲器官更重要。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大學歐文分校助理教授理查德·富特雷爾解釋說:“說話需要精細的動作控製,而且速度得快。”而這種高速控製仰仗於(yu) 神經元從(cong) 大腦向身體(ti) 的其他部位發送信號。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東(dong) 風表示,語言的產(chan) 生機製一直是一個(ge) 懸而未決(jue) 的問題。長期以來,科學界提出了許多假說。
數年前,科學家發現了被稱為(wei) “語言基因”的FoxP2基因。近年來,對“語言基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人類語言產(chan) 生、發展的遺傳(chuan) 學基礎,“喉頭下降”“神經係統變化”等是“語言基因”表達的結果,為(wei) 語言表達創造了生理基礎。雖然人類語言起源依然是一個(ge) 謎,但上述研究、假說已經拓展了人們(men) 的認知邊界。
語言起源眾(zhong) 說紛紜
在現代科學誕生之初,人們(men) 對語言的起源就提出了多種假說,例如神授說、手勢說、感歎說、摹聲說、勞動說、契約說、突變說、漸變說及本能說等。但是這些觀點普遍包含較多的主觀臆測和片麵推論,科學證據普遍不足。
“語言雖然沒有留下化石,但可從(cong) 祖先的人造物和解剖學中發現端倪。”李東(dong) 風介紹說,70萬(wan) 年前的海德堡人擁有適合說話的生理結構,30萬(wan) 年前的智人完全具備語言能力,4萬(wan) 年前的人類遺跡表明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語言交流所需要的抽象思維能力。
但是,由於(yu) 語言起源沒有考古學上的直接證據,對於(yu) 語言起源的研究在科學界曾經沉寂過很多年。20世紀以來,在現代進化論的啟示下,隨著考古學、解剖學、動物學、人類學、神經生物學、遺傳(chuan) 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興(xing) 起,人們(men) 也掌握了新的視角、方法和證據,語言起源研究又變得熱鬧起來。
例如,早先的一些研究者認為(wei) 語言起源於(yu) 4萬(wan) 年前,彼時已經出現了繪畫和符號文化,由於(yu) 畫作和符號的創作需要應用抽象思維能力,因此科學家認為(wei) 這時的人類已經擁有了抽象思維能力,進而發展出了語言。然而,該觀點不具有說服力。科學家普遍認為(wei) ,人類先進化出語言,然後再擴散開來。但4萬(wan) 年前人類已遷徙並分散到各個(ge) 部落。這說明,語言的起源時間早於(yu) 4萬(wan) 年前。
想要確定人類獲得語言能力的時間,必須有關(guan) 鍵的解剖學證據提供佐證。
後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大腦發出神經信號並通過脊髓到達肋間的肌肉,這一生理機製提供了精準發聲所必需的呼吸控製基礎。此外,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內(nei) 耳的改變使其更適應與(yu) 人類說話範圍相匹配的聲音頻率。
李東(dong) 風指出,生理條件是人類發音係統能發出清晰語音的前提,但是僅(jin) 有生理基礎還不夠,人類的思維能力必須達到一定水平,才有產(chan) 生語言的能力和必要性。
一些考古學家通過測量古人類化石的腦容量判斷其思維發展的水平,從(cong) 而推斷語言起源的時間。從(cong) 腦容量可推測,晚期智人可能已具有產(chan) 生語言所需要的思維水平。
“語言基因”至關(guan) 重要
在遺傳(chuan) 學領域,被稱為(wei) “語言基因”的FoxP2基因控製人腦語言區的布局和可塑性,並控製說話時麵部和嘴的活動。
20世紀90年代,牛津大學科學家對一個(ge) 患有罕見遺傳(chuan) 病的家族中的三代人進行了研究。該家族的24名成員中,約半數的人無法自主控製嘴唇和舌頭的運動,發音和說話極其困難。科學家認為(wei) ,這種遺傳(chuan) 性的語言缺陷是因為(wei) 某個(ge) 基因出了問題,這個(ge) 基因就是FoxP2基因。
李東(dong) 風介紹,FoxP2基因並非人類所特有,在其他哺乳動物包括黑猩猩、小鼠和蝙蝠中也存在。但自600萬(wan) 年前人類支係與(yu) 黑猩猩分離後,人類的FoxP2基因發生了黑猩猩所沒有發生的兩(liang) 處關(guan) 鍵突變。
在自然界,鳥類的鳴唱或許是唯一可與(yu) 人類語言相媲美的。人類和鳥類均具有FoxP2基因。科學家在各發育階段檢查鳥腦中FoxP2基因的表達水平,發現其在鳥各腦區的分布表達與(yu) 人類胚胎一致。而鳴禽斑胸草雀與(yu) 人類FoxP2基因的DNA結合區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這說明FoxP2基因很可能在鳥鳴和人類語言中發揮了類似的重要作用。
三種“前語言”或催生語言
李東(dong) 風強調,語言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人類的生理和思維能力滿足語言產(chan) 生的條件之後,語言還需要長期演化才能形成。學者們(men) 猜想,語言正式形成之前的“前語言”有歌唱、手勢和摹聲三種形式。
達爾文認為(wei) ,人類的祖先通過唱歌吸引異性,其歌聲就像鳥兒(er) 的鳴叫沒有什麽(me) 含義(yi) ,隻是用於(yu) 與(yu) 對手競爭(zheng)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智力的進化,這種性選擇的工具被賦予更多的意義(yi) ,語言由此產(chan) 生。
但是如果語言真的基於(yu) 性選擇產(chan) 生,那麽(me) 男性和女性的語言能力應有較大的差異,而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歌唱進化為(wei) 語言的動力不僅(jin) 是吸引異性,也包括同性合作、安慰孩子等。
也有人提出語言是從(cong) 手勢發展而來的。這個(ge) 理論有一定的道理。打手勢也許是比說話更早的交流方式。這說明人類大腦在語言出現之前就已具備處理有意義(yi) 信號的能力了。
摹聲或許是語言的另一個(ge) 源頭。模仿聲音幾乎是人人具備的能力,即使孩童也能模仿動物的叫聲。但對於(yu) 此觀點,人們(men) 有一些爭(zheng) 議。首先,模仿聲音需要一定的生理結構作為(wei) 支撐,而早期的人類缺乏控製呼吸和發聲的神經結構與(yu) 功能。其次,作為(wei) “前語言”,摹聲的局限性極大,環境中存在很多無法發聲的和抽象的事物(例如方向),僅(jin) 靠摹聲是無法表達的。
“三種‘前語言’都有不足,因此有科學家推測,三者統一在一起或許才能解釋語言的起源。”李東(dong) 風說。關(guan) 於(yu) 人類語言起源的爭(zheng) 論已有數千年曆史。歌唱、手勢和摹聲三者共同促進語言起源的理論得到不少科學家的認同,但要徹底解開人類語言之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科學家正在為(wei) 之繼續努力。
“總之,人類語言的產(chan) 生與(yu) 進化是伴隨人類自身起源與(yu) 發展逐步推進的過程,遺傳(chuan) 基礎、解剖與(yu) 生理條件及社會(hui) 交往活動,共同促成了該過程的發生。”李東(dong) 風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