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激活“藍色引擎” 建設海洋強市
廣州增強海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科技創新力 推動現代海洋創新城市建設實現新躍升
激活“藍色引擎” 建設海洋強市
從(cong) 一千多年前的“海絲(si) ”起點,到一百多年前的 “一口通商”,海洋始終是廣州城市發展的戰略要地。近年來,廣州作為(wei) 南海之濱的綜合性門戶城市,在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方麵也一直發揮著主力軍(jun) 作用。
在龍穴造船基地的廣船國際造船廠區,一艘艘嶄新的巨輪鱗次櫛比,一台台橙色的龍門吊氣貫長虹,繁忙的生產(chan) 景象昭示了造船業(ye) 的強勁複蘇;在廣州南沙,我國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首次試航取得圓滿成功……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廣州正以海洋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之進推動現代海洋創新城市建設實現新躍升,不斷增強海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科技創新力,“藍色引擎”迸發出澎湃動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杜娟、楊朝露 通訊員穗規資宣
快速複蘇 船舶製造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邁進
二次創業(ye) 再出發,產(chan) 業(ye) 強海是關(guan) 鍵一環。2023年12月19日,客滾船“莫比·雷格斯號”輪在廣州南沙啟航。該船由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建造,超過70000總噸,是目前建成的全球最大噸位的客滾船,能搭載2500名乘客和近800輛汽車。2023年是船舶工業(ye) 快速複蘇的一年,據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上半年,公司接單同比增長90%,造船訂單生產(chan) 已經排到2028年。
同時,廣州將發揮國內(nei) 三大造船基地優(you) 勢,進一步提升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產(chan) 業(ye) 高端製造競爭(zheng) 力。以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中船龍穴修造船基地為(wei) 發展重點,打造千萬(wan) 噸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裝備基地。去年10月,廣州市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配套產(chan) 業(ye) 招商推介大會(hui) 在南沙舉(ju) 辦,組織80多家全國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企業(ye) 參加,7家來穗投資發展意向企業(ye) 現場簽署《合作意向協議》,組織編製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
截至目前,廣州集聚了廣船國際、黃埔文衝(chong) 、英輝南方等20餘(yu) 家船舶製造企業(ye) ,產(chan) 能達500萬(wan) 載重噸/年,單船造船能力突破30萬(wan) 噸,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生產(chan) 能力居全國前列,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不斷取得新突破。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yang) 殖旅遊平台“普盛海洋牧場1號”交付使用,2000噸自升自航式一體(ti) 化海上風電安裝平台(H6017)進塢搭載,船舶製造向高端化、高附加值船型邁進。
能級提升 航運交易業(ye) 務穩步發展
伴隨著清晨第一縷陽光,一艘艘滿載集裝箱的貨船抵達廣州港南沙港區。這裏巨型吊橋高聳林立,全球最大集裝箱船密集掛靠,碼頭運轉晝夜不停。2023年1-11月,廣州港南沙港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5%。目前廣州港南沙港區年集裝箱通過能力超2400萬(wan) TEU,規模位居全球單一港區前列。
千年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在此匯聚。2023年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中,廣州保持全球第13位。2023年世界銀行等聯合發布的“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指數”排名,廣州港在全球貨物吞吐量前十港口中位列第三。與(yu) 此同時,航運交易業(ye) 務穩步發展,2023年1-11月,船舶交易694艘數、交易額19億(yi) 元。161條國際班輪航線、73條江海聯運支線、37條海鐵聯運班列……在這裏,跨越山海完善國際海陸雙向物流通道,牽手世界暢通經濟大循環。
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投入運行第一年,就提前13天完成生產(chan) 經營任務,交出超過150萬(wan) 標箱優(you) 異“年終答卷”,為(wei) 推動南沙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提速提質提效。去年底,廣州港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工程項目正式開工,擬建設2個(ge) 10萬(wan) 噸級和2個(ge) 15萬(wan) 噸級通用泊位,14個(ge) 3000噸級駁船泊位,建成後將推動廣州港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再提升。
推動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必須強化交通基礎建設。廣州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提速,琶洲港澳客運碼頭、近洋碼頭等重大項目相繼竣工投產(chan) ,環大虎島公用航道工程已通過交工驗收投入試運行,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開展自動化調試,LNG應急調峰站配套碼頭工程等項目穩步推進……
科技興(xing) 海 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chan) 業(ye) 化進程
去年底,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南沙首次試航。“夢想”號由中國船舶集團承建,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ye) 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鑽探能力,承載著全球科學家“鑽透地殼、進入地幔”的夢想。
“夢想”號的橫空出世,也顯示了廣州在海洋科技創新方麵的強勁實力。廣州匯聚了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已形成較完善的海洋科技創新體(ti) 係,現有58個(ge) 涉海科研機構,建設有42個(ge) 省部級以上海洋科學實驗室,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台10個(ge) 。在海洋科學領域有“北青島、南廣州”的美譽,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正不斷提升。
廣州正全力布局海洋科技重大基礎設施與(yu) 創新平台。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yu) 工程廣東(dong) 省實驗室(廣州)、深海科技創新中心等重點科研平台,冷泉生態係統研究裝置大科學裝置可研通過國家審批,廣東(dong) 智能無人係統研究院龍穴島總裝試驗基地碼頭用海獲得批複……
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前沿技術的突破,也需要科技成果的落地。天然氣水合物被認為(wei) 是一種前景廣闊的海洋能源,廣州也在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chan) 業(ye) 化進程。加快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作為(wei) 我國首個(ge) 深海資源領域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11月,廣州與(yu)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國家級深海科技創新中心……未來,廣州還將進一步推動各類創新資源、產(chan) 業(ye) 資源向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ye) 化體(ti) 係集聚,促進天然氣水合物研發成果轉化應用和在穗產(chan) 業(ye) 化,建設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ye) 開發總部基地。
加快布局 激發海洋發展新業(ye) 態新需求
進一步激活“藍色引擎”,離不開海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在廣州貝奧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產(chan) 品櫥窗裏,敷料、止血產(chan) 品和組織黏合劑等整齊擺放,這裏的許多產(chan) 品的原料都取自於(yu) 海洋生物。“我們(men) 用蝦蟹的殼來製作修複材料,因為(wei) 它含有殼聚糖,生物相容性比較好。”貝奧吉因總經理郭瑞介紹。
廣州正加快布局海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潛力產(chan) 業(ye) 。聚焦設在南沙先行啟動區符合條件的鼓勵類產(chan) 業(ye) 企業(ye) 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ye) 所得稅政策,圍繞深海勘測、海洋能源開發等8大領域,將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與(yu) 製造、高端船舶等27個(ge) 小項納入《廣州南沙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產(chan) 業(ye) 目錄(2022版)界定指引》優(you) 惠產(chan) 業(ye) 目錄。支持廣州海洋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推動海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申報專(zhuan) 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ye) ,截至2023年6月,海洋類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有88家。
未來,廣州將持續推動廣州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本地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和創新主體(ti) “向海發展”。如支持本地電子信息、新能源、裝備製造企業(ye) 開發新產(chan) 品、拓展新業(ye) 務,支持本地生物醫藥企業(ye) 利用海洋來源材料開發海洋食品、海洋藥物等新產(chan) 品,發展海洋大健康產(chan) 業(ye) 。另一方麵,推動5G、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海洋領域的廣泛應用。加速海洋產(chan) 業(ye) 與(yu) 數字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海洋雲(yun) 計算,支撐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智慧海洋”,為(wei) 新一代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產(chan) 業(ye) 拓展海洋領域市場。(廣州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