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加強研究性修繕 推動預防性保護(深閱讀)

發布時間:2024-01-15 14:28:00來源: 人民日報

  北京探索長城保護新路徑——

  加強研究性修繕 推動預防性保護(深閱讀)

  長城是我國現存體(ti) 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chan) ,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雄偉(wei) 壯麗(li) 的八達嶺、險峻雄奇的箭扣、構造精巧的司馬台……北京境內(nei) 的長城布防嚴(yan) 密,建造堅固,是萬(wan) 裏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北京推動研究性修繕項目,堅持最低程度幹預,保留長城古樸風貌,同時應用科技手段,進行預防性保護,探索長城保護新路徑。

  施工前先考古,多學科協同工作

  從(cong) 北京市區駕車出發,一路向北,不到3個(ge) 小時,便到了懷柔區雁棲鎮西柵子村。村子四麵環山,山脊上,一條灰色“蒼龍”蜿蜒起伏,這正是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的箭扣長城。

  同其他點段的長城一樣,受曆史環境變遷、自然侵蝕風化等多重因素影響,箭扣長城許多點段已損壞,甚至瀕臨(lin) 垮塌。

  保護刻不容緩。2020年9月,在箭扣長城腳下,全國首個(ge) 長城保護修複實踐基地掛牌成立。2021年,北京選取箭扣長城和大莊科長城試點開展研究性修繕項目。

  “在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中,堅持將科學研究方法、多專(zhuan) 業(ye) 協同、實地實操研討等融入工程全周期。”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介紹。

  施工前先考古,是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的特點。“以往,施工進場第一項工作,就是清理長城牆體(ti) 塌落的磚石與(yu) 渣土等。清理後,部分珍貴的曆史信息就丟(diu) 失了。現在,考古清理通常先清一半,露出原始地麵,通過觀察另一半露出的斷麵分析堆積物的分層,摸清楚長城坍塌的過程和時序,有利於(yu) 數字複原和原址保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說。

  長城研究性修繕中,多學科研究成為(wei) 重要的手段。“遺產(chan) 保護、結構、材料、植物、水環境、測繪、數字化等多學科團隊協同工作,將研究和實驗貫穿工程始終。”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湯羽揚介紹。

  得益於(yu) 多學科協同工作,一些關(guan) 於(yu) 長城的疑問得到了解答。明代長城北京段砌築灰漿中有沒有糯米漿?這是一個(ge) 頗受關(guan) 注的話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中國礦業(ye) 大學、北京建築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對北京段部分長城使用的灰漿進行研究,發現明代修建長城用的是鎂質石灰,基本是就地取材、因地製宜,未發現糯米漿成分。研究結果基本確定了長城北京段建造的原材料,為(wei) 保護修複提供了依據。

  數字化學科團隊會(hui) 在考古發掘前、場地清理後、考古進行中、考古結束後4個(ge) 時間點,對長城本體(ti) 及周邊環境進行數字信息采集。在三維數字模型中,大到牆體(ti) 周邊的地貌、植被,小到敵台文字磚上的字,都能一覽無餘(yu) 。通過數字化采集、全過程記錄,可以對比長城在考古過程中發生的變化,為(wei) 後期的修繕設計、相關(guan) 研究提供資料。

  最小程度幹預,留存曆史風貌

  天氣晴好,一群頭戴安全帽、身穿黃色馬甲的工人正在大莊科長城上緊張施工。牆體(ti) 兩(liang) 側(ce) ,部分坍塌的垛牆已被歸砌,用的是與(yu) 殘存牆體(ti) 相似的老磚。“這些老磚有些是從(cong) 坍塌牆體(ti) 的覆土下清理出來的,有些是從(cong) 山溝裏撿回來的。”施工現場負責人王近意說。

  “我們(men) 堅持最小程度幹預,能使用老磚就不添新磚,補的新磚也盡可能砌在長城的背麵或裏麵。”參與(yu) 長城修繕工作約20年的修繕師程永茂說。

  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共同印發《長城保護總體(ti) 規劃》,明確長城是古建築與(yu) 古遺址兩(liang) 種遺存形態並存、以古遺址遺存形態為(wei) 主的文化遺產(chan) ,並具有突出的文化景觀特征。

  “如果僅(jin) 將長城作為(wei) 古建築去修繕,可能需要複原它最初的樣貌。”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於(yu) 海寬說,長城修繕應在確保建築本身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地保存其承載的各類曆史信息和滄桑古樸的曆史風貌。

  2021年7月到2022年5月,來自北京建築大學的植物團隊對大莊科長城進行現場踏勘。在這段牆體(ti) 上,研究團隊共發現36種植物,包括喬(qiao) 木10種、灌木11種、草本植物15種,涉及薔薇、豆、桑等20個(ge) 科。

  在新理念的指導下,研究團隊深入研究哪些植物根係會(hui) 危及長城本體(ti) 安全,按照“一樹一議一策”的原則,移除影響城牆結構安全、阻礙排水通暢的樹木,其他的則酌情保留。此後,相關(guan) 人員還定期記錄留存樹木的生長狀況,一旦發現存在安全隱患,將立即設計處置方案。

  在箭扣長城,143號敵台二層北側(ce) 的垛口牆已經倒塌。倒塌的牆磚仍以原砌築方式整齊地鋪在地麵上,為(wei) 解讀垛口牆的病害原因提供了依據。“在保證長城本體(ti) 結構安全的基礎上,我們(men) 將這麵牆的坍塌狀態完整地展現出來。”箭扣長城修繕設計負責人趙鵬介紹,現場將設立保護說明牌和二維碼,讓公眾(zhong) 更直觀地感受長城的曆史演變。

  應用科技手段,推動科學保護

  正午時分,延慶區大莊科鄉(xiang) 香屯村長城保護員王東(dong) 旺專(zhuan) 心操縱著遙控器,一架灰色的無人機很快上升到百米高空,越過長城飛到山脊外側(ce) 。“我一周要徒步巡查長城5次,山脊外側(ce) 人過不去,無人機就派上了用場,這樣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對長城進行巡查。”王東(dong) 旺說。

  人防加技防,北京已形成對長城重點點段全天巡查、一般點段定期巡查、出險點段快速處置、未開放長城科學管控的全覆蓋的長城保護網絡。“越來越多科技手段的應用,推動了長城從(cong) 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北京市懷柔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彤說。

  不用到現場,在電腦上就能看清長城上的每一條磚縫,了解凍融、降水、地震等對長城本體(ti) 的影響……目前,懷柔區已完成對箭扣長城本體(ti) 、重點區域等範圍內(nei) 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曆史文獻數據的歸集,未來有望用圖像識別、大數據分析實現病害自動監測識別,以供有針對性地提出修繕方案。

  在大莊科長城上,布設的智能物聯網設備以人工智能打卡和慢直播定幀的方式保存了修繕項目的實施過程和周邊植被的生長情況,構建了長城保護全過程可回溯追蹤的數字化檔案。

  預防性保護已在更大範圍內(nei) 開展。2023年,北京市文物局聯合北京建築大學,首次啟動北京全域長城航拍監測,已完成密雲(yun) 區和延慶區352公裏長城資源的航拍和數據分析。“我們(men) 共獲得7萬(wan) 多張航拍照片,通過正射影像及三維建模,對圖像上顯示的病害類型和段落進行標注,分析北京長城的典型病害。通過持續獲取數據,可實現病害變化的自動識別,推動科學保護長城。”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主任規劃師劉昭禕介紹。

  2019年,《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公布。該規劃提出,到2035年,通過搶險、日常維護等手段,北京市將實現長城本體(ti) 和載體(ti) 全線無險情。長城開放管理的長度有望達到長城北京段總長度的10%左右。

  “長城保護是一項基於(yu) 人文和科學的雙重技術性工作,希望能讓來參觀遊覽的人們(men) 不但看到雄偉(wei) 的長城建築及遺跡,而且能感悟其中承載的豐(feng) 富曆史文化內(nei) 涵。”湯羽揚說。(本報記者 施芳)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