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簡單易學、月入幾萬……創業培訓暗藏套路 消費者如何警惕風險?

發布時間:2024-01-16 14:37: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月16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江曉晨)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網絡新媒體(ti) 的不斷更新迭代,各大電商平台的商業(ye) 模式也頻繁湧現,很多人都想進場分一杯“羹”。一些創業(ye) 培訓機構正是抓住了這些人急於(yu) 求成的心理,以“門檻低、收入高”為(wei) 誘餌,號稱為(wei) 創業(ye) 者提供運營輔導、谘詢等培訓,實則“假培訓、真騙錢”。暗藏套路的創業(ye) 培訓,消費者該如何警惕?

  視頻剪輯、網店運營、配音、建模繪圖……近年來,各大電商平台種類繁多的技能速成培訓廣告層出不窮,這些廣告以“低門檻、高回報”的噱頭誘導消費者,實際上提供的培訓課程質量普遍較低,並且還存在誘導消費、退費難等一係列問題。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以“創業(ye) 培訓”為(wei) 關(guan) 鍵詞搜索發現,截至昨晚11時,有將近400條投訴條目,內(nei) 容包括虛假宣傳(chuan) 、誘導消費等。

  北京的崔先生去年被公司裁員後一直處於(yu) 待業(ye) 狀態,他告訴中國之聲,自己長期關(guan) 注某短視頻平台上的一個(ge) 分享創業(ye) 經驗的自媒體(ti) 博主,那段時間,正好趕上自己在找工作,就被博主的說辭吸引了。

  崔先生表示:“很多用戶看一些別人發的視頻也好,圖文也好,了解到有一個(ge) 人他在前期給自己在各平台的視頻當中做了一個(ge) 人設,曾經自己一無所有,從(cong) 普通人變成了一個(ge) 老板。你們(men) 想不想知道我是怎麽(me) 從(cong) 普通人變成現在,有幾家公司身價(jia) 好幾個(ge) 億(yi) ?想了解的你們(men) 在視頻下方留言私信。跟他私聊,我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這時候他就會(hui) 給你發信息。他就會(hui) 隔三岔五地發一些現在團隊有一個(ge) 項目,兼職做可以掙幾萬(wan) ,全職做一個(ge) 月可以掙大幾萬(wan) ,你要不要來我們(men) 直播間了解一下。我就是進入到他給的直播間,他就說這個(ge) 項目我們(men) 已經實踐過,可以掙很多錢,隻要認真幹,我們(men) 讓你怎麽(me) 幹你怎麽(me) 幹,想參與(yu) 的就直播間裏直接付款來加入。”

  崔先生留了個(ge) 心眼兒(er) ,沒有在直播間裏付款,但在對方後續頻繁推薦下,最終還是付了12800元。結果可想而知,崔先生覺察到自己被騙了。

  創業(ye) 培訓套路不僅(jin) 出現在自媒體(ti) 上,還頻繁出現於(yu) 機構中。湖北的菲女士昨天告訴記者,她想在某平台開設網店,給創業(ye) 培訓機構支付398元報名費後,發現後續還有更多種類的培訓內(nei) 容需要付費學習(xi) ,這些培訓內(nei) 容都要自學,並不是有老師傳(chuan) 授。

  菲女士介紹:“有4880,還有6880,還有9000多,10000多的,反正上麵寫(xie) 著越貴的話他給你服務的權益就越多,你賺錢的速度也就越快,金額也就越大。我本身也是經商的,有一點警惕性。後麵我就跟那邊開視頻,有一個(ge) 男孩子我看他們(men) 好像也是在辦公室裏,就交了一個(ge) 4880元的,但是自從(cong) 我交了這個(ge) 錢之後我發現很多學的東(dong) 西都需要我自己去學,他那邊沒有什麽(me) 幫助。我就感覺,他們(men) 那邊沒有給我帶來實際的盈利,他們(men) 也是虛假宣傳(chuan) 、誇大宣傳(chuan) 。”

  去年11月,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發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根據投訴性質,售後服務問題占37.42%,虛假宣傳(chuan) 問題占4.09%。其中,培訓服務的投訴在具體(ti) 服務投訴中位居第四。

  無論自媒體(ti) 還是機構,廣告宣傳(chuan) 是從(cong) 平台流出,平台對此是否需要承擔責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表示,對於(yu) 在數字平台進行虛假宣傳(chuan) 的商家和個(ge) 人,平台的監管責任要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

  馬亮說:“如果在平台實現宣傳(chuan) 、銷售整個(ge) 流程的,平台完全應該負相關(guan) 的監管責任,因為(wei) 從(cong) 平台的設計是有能力有義(yi) 務進行全流程的監管。但是,如果是從(cong) 平台獲得信息,通過私域、線下的方式完成消費,把平台作為(wei) 服務的入口,平台可能沒有辦法追蹤到後續的消費造成的詐騙的問題。第一類情況,如果消費者去維權,平台有義(yi) 務去追蹤,包括強製要求這樣一些服務下架,或者對商家進行必要的懲罰。但是對第二類情況,監管會(hui) 存在比較大的挑戰。”

  作為(wei) 想涉足新領域的創業(ye) 者,首先要了解這個(ge) 行業(ye) 的運作方式和最基本的知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表示,把創業(ye) 描述得過於(yu) 輕鬆美好的,往往都是華而不實,甚至是陷阱,為(wei) 了保護消費者自身利益,在進行交易時要重點注意留存證據。

  “消費者在購買(mai) 創業(ye) 培訓服務之後,消費者與(yu) 培訓服務機構之間構成合同關(guan) 係,雙方之間有關(guan) 培訓費用、培訓時間等約定可以作為(wei) 日後維權依據。但是,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平台發布的信息在大多數情況下屬於(yu) 廣告,並不能被認定消費者與(yu) 培訓服務機構之間的合同條款,而是需要以虛假宣傳(chuan) 等事由進行起訴。”趙精武提醒。

  趙精武建議,想要通過培訓機構學習(xi) 的,一定要識別機構的資質,了解該機構的口碑,應慎重權衡。

  “慎重篩選信息,盡量以書(shu) 麵合同的方式明確創業(ye) 培訓服務的具體(ti) 內(nei) 容,而不是圖方便以口頭協定為(wei) 主;留存好轉賬記錄、書(shu) 麵合同等證據材料,以便應對潛在的風險;購買(mai) 創業(ye) 培訓服務之前事前對培訓服務機構的資質和商譽進行簡單了解,存在大量用戶差評、短期內(nei) 才成立的培訓服務機構應當再三權衡。”趙精武說。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進一步建議,對明顯不符合基本常識,或者和認知不符的虛假宣傳(chuan) ,消費者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動輒花幾千塊錢、幾萬(wan) 塊錢就可以進入到某個(ge) 行業(ye) ,就可以獲得某些證書(shu) 等,宣傳(chuan) 的噱頭是非常強的,從(cong) 我們(men) 基本的認知來講不應該輕易上當受騙。同時,也可谘詢相關(guan) 政府部門對信息進行核查,要進行多方比較,盡可能理性消費,避免因個(ge) 人衝(chong) 動上當受騙。”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