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空、天、地“神器”齊上陣 智能科技繪就現代“農耕圖”

發布時間:2024-01-19 13:48:00來源: 光明日報

  空、天、地“神器”齊上陣——

  智能科技繪就現代“農(nong) 耕圖”

  《光明日報》( 2024年01月19日 01版)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59】

  與(yu) 惡劣天氣“賽跑”,農(nong) 民兄弟不再措手不及、手忙腳亂(luan) ,如今,隻需幾秒,十餘(yu) 萬(wan) 平方米大棚的開開關(guan) 關(guan) 就能“一鍵到位”;農(nong) 事繁忙,也不一定非要起早貪黑、風吹日曬,因為(wei) ,足不出戶,灌溉、施肥也能安排得井井有條……

  其實,智能化農(nong) 業(ye) ,能做到的,可不隻是這些!

  科技加持,讓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方式變了樣

  柑橘采收時節,四川瀘州敘永縣特色產(chan) 業(ye) 種植基地的農(nong) 民臉上滿是豐(feng) 收喜悅:“現在,施肥用量是之前的一半,每棵果樹的產(chan) 量卻提高了幾十斤。”

  “全靠‘神器’加持——除了數字生態監測與(yu) 智慧農(nong) 業(ye) 服務平台全覆蓋,我們(men) 還為(wei) 基地配備了智慧水肥一體(ti) 化灌溉係統。”智慧農(nong) 業(ye) 高級工程師吳蘇向記者講解,這種“軟”“硬”兼施的模式,能全天候監測動態空間信息,通過人工智能、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大數據運用,對柑橘種植管理過程擬合模型測算,形成標準化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數據模型,可有效提高種植管理決(jue) 策的精準度。

  “它不僅(jin) 能告訴我們(men) 什麽(me) 時候該澆水施肥、一次用量多少,還能手機遠程操控。用上它,像獼猴桃、柑橘這些水果,成本降低三成,產(chan) 量增加三成!”四川當地種植戶王健鋒掰著手指頭盤算道。

  從(cong) 施肥澆水全憑感覺,到靠智能傳(chuan) 感監測科學種田,在河南焦作武陟縣,農(nong) 田墒情監測係統使穩產(chan) 增產(chan) 不再是“紙上談兵”。

  “現在,隻要看看手機,什麽(me) 時候該澆地,澆多少水都一目了然!”種植大戶周廣友正是這套係統的受益者。

  “我們(men) 這套係統能對土壤墒情進行長時間監測,自動采集0~80厘米不同剖麵的實時數據,包括土壤含水量和溫度以及大氣溫度、濕度、風速風向、光照強度、降雨量等,有了它,幹旱、水澇都能及時發現。”吳蘇介紹,目前,陝西、河南、安徽、四川、寧夏等地區種糧大戶都用上了這套係統,並正在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中應用推廣。

  科技加持,讓農(nong) 作物的品質上了檔次

  如果說“種得好”是“底子”,那麽(me) “吃得香”就是“裏子”。

  現如今,吃到香甜、味濃的水果不用再碰運氣。“這瓜保甜嗎?”走進超市、市場,你都甭問,拿起一塊試吃,保證滿嘴流蜜。

  “甜”,有很多種。為(wei) 了讓“甜”的層次更加豐(feng) 富,雜交育種、基因編輯等“高招”不斷更新迭代——藤蔓上裝上了傳(chuan) 感器,角落裏還安上攝像頭。利用物聯網感知技術和網絡傳(chuan) 輸技術,水果大棚裏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酸堿度等數據,都可以被實時、精準獲取。天熱了,就開窗通風;土壤幹了,滴灌係統就自動澆水……

  這不,上海嘉定區華亭鎮特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基地的溫棚裏,數字大屏上實時顯示著光照度、溫濕度、二氧化碳指數等各項環境數據。

  “我們(men) 給52個(ge) 農(nong) 業(ye) 大棚安裝了風速風向、空氣溫濕度、雨量、光合有效等15類傳(chuan) 感器。”負責應用場景開發的中國電科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專(zhuan) 家薑鑫告訴記者,水果的甜度取決(jue) 於(yu) 含糖量和糖酸比,根據傳(chuan) 感器實時自動采集到的作物生產(chan) 區環境參數和作物生育信息參數,就能把水果的含糖量提上去、含酸量打下來。

  從(cong) 前的葡萄界“頂流”——“巨峰”“玫瑰香”等含酸量在1%左右,而現在的“陽光玫瑰”能將含酸量極限壓縮到0.12%。這能不甜到你的心坎裏嗎?

  科技加持,讓人與(yu) 自然更加和諧

  黑土地,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但也麵臨(lin) 土壤“變薄”“變瘦”“變硬”問題。在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jun) 看來,保護黑土地隻有先摸清“地情”,才能精準施策:“要從(cong) 太空、天空、地麵多個(ge) 維度,給黑土地做‘CT’!”

  在太空,50萬(wan) 米高空的“吉林一號”衛星,一雙“火眼金睛”日夜俯瞰黑土區耕地,通過精準的圖像技術實時分析農(nong) 作物的長勢和病蟲害信息,為(wei) 黑土地耕作開出“良方”。

  在天空,新舟60遙感飛機掠過農(nong) 田,借助搭載的多波形激光雷達和高光譜成像儀(yi) 等設備,對黑土地進行天、空、地立體(ti) 監測,通過多波段、多頻次掃描形成米級影像,可以了解哪裏的土壤出現了破皮黃、白漿化和魚眼泡等情況。

  在地麵,工作人員忙著檢測植株葉綠素含量、記錄植株長勢情況,還要采集土壤樣本,分析水分、養(yang) 分等指標,結合綜合遙感影像和地麵數據,建立黑土地健康檔案。

  “地情”有了,智慧農(nong) 機再來加持,黑土地想不健康都難。“就連農(nong) 藥噴灑,我們(men) 都研發了用於(yu) 農(nong) 作物保護作業(ye) 的無人機,它們(men) 能夠自動規劃噴灑航線、無藥自動返航、田間林木智能避障等功能,不僅(jin) 能有效避免作業(ye) 人員在農(nong) 藥噴灑中的暴露危險,還能提高噴灑精準性。”控製領域專(zhuan) 家管宇鋒介紹。

  物聯網、自動化、人工智能……“神器”一個(ge) 接一個(ge) !智能科技正在為(wei) 我們(men) 繪就一幅現代“農(nong) 耕圖”!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本報通訊員 王雪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