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融通
作者:秦尊文 路洪衛(分別係湖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智庫聯盟秘書(shu) 長;湖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長江中遊城市群研究中心副主任)
長江經濟帶橫貫東(dong) 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的重點。在2023年10月召開的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於(yu) 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的戰略判斷,強調“要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wei) 著力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緊扣“協同融通”,以高水平保護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以高水平協同聯動形成高質量發展整體(ti) 合力。
1.區域協同融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全局的高度,從(cong) 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在重慶、武漢、南京、南昌先後四次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始終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覆蓋中國沿江11省市,“共”字當頭,為(wei) 各省市賦予了責任擔當;一個(ge) “共”字,必須由11省市聯手書(shu) 寫(xie) 。同飲長江水,共擔新使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以來,11省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you) 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共守一江碧水。長江經濟帶區域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流域國控斷麵優(you) 良水質比例從(cong) 2015年的81.8%增至2022年的98.1%,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水質連續三年保持Ⅱ類,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恢複向好,江豚數量從(cong) 2017年的1012頭增長到2022年的1249頭,實現曆史性回升,生動體(ti) 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曆史性變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論述,為(wei) 沿江省市全麵融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2013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考察時強調,“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nei) 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2018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guan) 係,努力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wei) 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ti) ”。2020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推動上中下遊地區的互動協作,增強各項舉(ju) 措的關(guan) 聯性和耦合性”。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聯動不斷加強,致力於(yu) 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從(cong)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長江中遊城市群,再到長三角一體(ti) 化,沿江11省市強化協作,區域融合實現重大提升,促進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黃金水道正加快釋放黃金效益。
同時也要看到,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於(yu) 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取得的成效還不穩固,客觀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市場化多元化的利益補償(chang) 機製尚未完全建立,生態保護地和受益地之間補償(chang) 機製不健全,產(chan) 業(ye) 轉移、園區共建等跨區域合作缺乏利益分享機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一個(ge) 重要著力點就是強化區域協同融通,政府與(yu) 市場協同發力,通過協同治理、高效融通,全麵提升長江生態係統穩定性和質量,守住流域安全底線,進一步破除妨礙各種生產(chan) 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ti) 製機製障礙,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進一步釋放規模經濟效應,著力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2.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推進生態共同體(ti) 和利益共同體(ti) 建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wei) 著力點,沿江省市要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這為(wei) 沿江11省市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新的實踐路徑。在新的起點上,必須更加注重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製,從(cong)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ti) 出發,進一步推進沿江省市在省際共商上提站位,在生態共治上出新招,在全域共建上聚合力,在發展共享上見實效,穩步推進生態共同體(ti) 和利益共同體(ti) 建設,增強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
保持共抓大保護的戰略定力,高水平共建生態共同體(ti) 。長江經濟帶因長江而生、因長江而興(xing) ,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江湖庫,是一個(ge) 係統的生態共同體(ti) 。從(cong) 長遠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於(yu) 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複雜性、生態係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可持續性,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全域共建,引導各類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積極參與(yu) 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構建從(cong) 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同時,科學把握長江水情變化,堅持旱澇同防同治,統籌推進水係連通、水源涵養(yang) 、水土保持,強化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加強跨區域水資源豐(feng) 枯調劑,提升流域防災減災能力,以一域之穩為(wei) 全局之安作出貢獻。
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高質量共建利益共同體(ti) 。實踐表明,產(chan) 業(ye) 和人口向優(you) 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wei) 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會(hui) 產(chan) 生巨大空間集聚效應,深刻調整原有利益格局,加速形成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ti) 。共同利益意味著共同責任。川渝兩(liang) 地探索跨省市生態環境管理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建立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協同共建、資源共享、政策共商的新體(ti) 製;湘鄂贛三省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從(cong) “合作行動”到“協同發展”,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正向更高層次發展;長三角地區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區域創新策源能力不斷提升、創新合力不斷增強。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強政策協同和工作協同,創新利益分享模式,研究建立區域合作利益分享機製,推進跨區域共建共享,進一步統籌抓好沿江產(chan) 業(ye) 布局和轉移,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跨區域協同,推動長江經濟帶上中下遊之間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價(jia) 值鏈深度融合,形成溯江而上梯次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格局,鼓勵生態保護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遊合作發展,開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chang) ,持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提升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
3.深化交通融通、要素融通、文化融通,以高水平協同聯動形成高質量發展整體(ti) 合力
融通,即融合通達之意。應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從(cong) 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深化區域交通“硬聯通”、長江文化“軟聯通”,促進要素市場互聯互通,以高水平協同聯動形成高質量發展整體(ti) 合力,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努力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wei) 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ti) ,實現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交通融通是區域協同融通發展的基礎所在。近年來,隨著長江航道建設持續實施,多式聯運、江海直達等運輸方式在長江幹線加速發展,長江成為(wei) 沿江省份承接產(chan) 業(ye) 梯度轉移的黃金水道。應從(cong) 整體(ti) 上謀劃和建設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綜合立體(ti) 交通走廊,加強交通網絡的相互聯通和“公水鐵”等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提升區域交通一體(ti) 化水平。有序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向支流拓展,暢通幹支相連“微循環”,加快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和合裕線等提檔升級,深入推動漢江兩(liang) 千噸級航道建設,進一步有序提升湘江、沅水、贛江、信江等高等級航道通航條件,暢通岷江、嘉陵江、烏(wu) 江、金沙江等航運,持續健全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形成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競爭(zheng) 有序的內(nei) 河航運發展格局。
要素融通是區域協同融通發展的核心所在。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暢通要素市場化流動通道,促進各類生產(chan) 要素自由流動並向優(you) 勢地區集中。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聯互通,深化政務服務合作,優(you) 化營商環境,促進區域間、城鄉(xiang) 間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更好服務長江經濟帶及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等國家戰略的需要。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引導經濟合理布局,統籌抓好沿江產(chan) 業(ye) 布局和轉移,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鼓勵區域間共建產(chan) 業(ye) 園區,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從(cong) 東(dong) 部向中西部、從(cong) 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推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延鏈、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建鏈。繼續深化上遊地區同中下遊地區的能源合作,推進西電東(dong) 送接續水電項目建設,在長江經濟帶加快實施“東(dong) 數西算”工程,加強數據、算力和能源之間的協同聯動。
文化融通是區域協同融通發展的根基所在。長江造就了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應深化長江流域上中下遊地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的協同合作,構建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協同格局,為(wei)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價(jia) 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和現實創造力。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統籌兼顧長江流域上中下遊特點和文化多樣性,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yu) 長江經濟帶融合共建,推出更多體(ti) 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講好新時代的長江故事。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攜手共同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建設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曆史人文內(nei) 涵的濱江城市、小城鎮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大力培育體(ti) 現長江文化的優(you) 質旅遊產(chan) 品和精品線路,讓長江文化可見、可感、可親(qin) ,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