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有商家明目張膽賣假貨 二手商品如何保證“一等”質量?

發布時間:2024-01-29 14:44:00來源: 法治日報

  有商家明目張膽賣假貨 出現質量問題時平台偏袒商家

  二手商品如何保證“一等”質量?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需要處理的閑置商品越來越多,二手交易的需求越來越大,推動二手電商平台迅猛發展。大量商品的循環利用,也節省了消費者開支,減少了資源浪費。

  但在二手交易火熱的背景下,一係列問題也隨之出現:虛假宣傳(chuan) 、假貨叢(cong) 生、欺詐多發、違規商品售賣、陰陽檢測報告等現象屢見報端。為(wei) 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推動二手交易市場規範發展,法治經緯版從(cong) 今天起開設“依法治理二手交易亂(luan) 象”專(zhuan) 欄,推出係列調查報道,敬請關(guan) 注。

  □ 本報記者 張守坤

  去年12月,家住河北邢台的張先生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花600元買(mai) 了一輛“各項功能正常”、從(cong) 圖片上看較新的電動車,沒想到使用一周就出現了多次產(chan) 品質量問題。

  “剛騎的時候發現速度很慢,一看轉換器有問題;騎了兩(liang) 天後,後輪胎直接掉了,原來是用膠水黏著的;補好後再騎,結果電又充不上了。想聯係退換貨,客服沒回複,平台電話也打不通,以後我再也不會(hui) 在二手平台上買(mai) 東(dong) 西了。”張先生說。

  今年1月,北京市朝陽區的林女士在二手交易平台花9000多元買(mai) 了一款奢侈品包,結果去檢驗機構檢測發現是假貨。

  “當時商品詳情頁明確寫(xie) 著是某品牌的包,再加上信任平台方,我看著款式價(jia) 格都合適就下單了,後來閨蜜提醒我,我這個(ge) 包的LOGO看著和官方有點區別,讓我注意下別是假的,結果一鑒定還真是假的。我拿著檢測報告找客服,對方卻根本不給我解決(jue) 問題。”林女士說。

  生活中,有人嫌全新的某物件太貴,想找個(ge) 二手的用著;有人嫌家裏舊東(dong) 西沒地方放,想給東(dong) 西換個(ge) 主家,順便變現回點本錢。大到二手房、二手車,小到二手玩具、二手衣服,買(mai) 賣閑置物品已成為(wei) 超多人的生活方式。據了解,僅(jin) 二手交易平台閑魚的用戶數目前已經突破5億(yi) ,在線商品數量超過10億(yi) 件。

  二手市場火爆的同時,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真假混賣等現象層出不窮,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通過關(guan) 鍵詞檢索,能夠找到上萬(wan) 條與(yu) “假貨”“質量問題”有關(guan) 的二手商品投訴。解決(jue) 二手交易痛點,買(mai) 到低價(jia) 、高質量商品,成為(wei) 很多消費者的共同心聲。

  假貨多商品質量問題多

  部分平台涉嫌默許售假

  去年8月,廣東(dong) 惠州的黎女士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買(mai) 了一部蘋果手機,標價(jia) 比二手市場同款手機還要便宜2000多元。

  “賣家說因為(wei) 工作性質,自己不能用蘋果手機,所以想要賣了,我查了手機序列號發現沒問題,保修期還有近200天,再加上確實便宜,就下單了。收到貨的時候,我錄了開箱視頻,打開手機一看明顯是假冒的。”黎女士說,“我把證據都提交後,平台支持我退貨退款,結果對方找各種理由拒絕收貨,最後在平台介入協調後把錢退給了我。”

  類似在二手交易平台買(mai) 到假貨的事例屢見不鮮。

  今年1月,江蘇南京的劉先生買(mai) 了一款vivo品牌手機充電器,收到貨後發現是雜牌充電器。

  “賣家的描述和圖片展示都是已經用過的原裝vivo手機充電器,買(mai) 來後發現是其他品牌的充電器,本想買(mai) 二手真貨,發來的卻是全新假貨。這個(ge) 賣家還是獲得平台認定的商家,信譽度挺高,沒想到也不靠譜。”劉先生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二手交易市場充斥著各種假貨,消費者一不小心就容易上當。江蘇省消保委先前發布的《二手交易平台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超過93%的消費者表示在二手交易中遇到各種各樣問題。最為(wei) 嚴(yan) 重的就是以假貨冒充二手物品,部分平台甚至涉嫌默許售假,交易規則形同虛設。

  除了假貨叢(cong) 生,在二手交易平台即便買(mai) 到了正品,質量有時也難以保證。

  去年9月,天津市河北區的王先生花1300元買(mai) 了一部二手手機,使用1個(ge) 月後忽然充不進去電,修理後沒多久又無法正常充電。“我向商家要求全額退款,對方表示隻能退一半,理由是過了七天無理由退款期。平台從(cong) 中協商後,商家最終同意退款900元。”王先生說。

  今年1月初,廣西柳州的徐女士準備去黑龍江哈爾濱玩一圈,於(yu) 是到二手交易平台淘了一件羽絨服。

  “我買(mai) 的是一件商場賣500多元的羽絨服,二手平台售價(jia) 300元,這個(ge) 價(jia) 格我覺得還算合理,結果收到貨後發現裏麵隻有袖子有點絨,衣身沒有一點絨,質量和一手商品相比差別很大。當天晚上我就和商家溝通,但對方沒有理我。平台介入後商家才跟我聯係,卻拒絕退貨退款,還嘲諷說想想300元能買(mai) 啥羽絨服,你買(mai) 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它有問題。”

  部分平台監管力度不夠

  消費者維權難吃啞巴虧(kui)

  “53度飛天茅台500ml,整箱6瓶,隻要298元,可過NFC防偽(wei) ,送禮提前預備!”

  “兩(liang) 瓶僅(jin) 370元,五糧液1618濃香型白酒52度經典裝500ml一瓶,口感柔和不上頭,做工精美!這個(ge) 價(jia) 格懂得來,可單可雙可整箱!”

  記者在二手平台以“白酒”為(wei) 關(guan) 鍵詞檢索,彈出了一大堆“物美價(jia) 廉”的大牌酒水。實際上,這些名酒的單瓶日常銷售價(jia) 格都在千元以上,即便是二手的,價(jia) 格也不低。

  在和商家溝通的過程中,對方明確表示,這不是正品而是仿品,甚至酒的生產(chan) 日期還能夠定製,酒瓶上的二維碼掃出來也顯示是正品,就是不能通過官網檢驗。

  價(jia) 值數萬(wan) 元的全新二手勞力士手表隻要200多元,全球限定款名牌包隻要300多元……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僅(jin) 是名酒,名包名表等奢侈品同樣存在大量掛真貨圖片賣假貨的行為(wei) 。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仿品在檢索時都會(hui) 在靠前位置出現,賣高仿的商家在聊天中從(cong) 不避諱自己賣的是仿品,有的甚至在店麵宣傳(chuan) 頁上把自己做假貨的社交賬號貼出來,稱兩(liang) 年多來從(cong) 沒有遇到過任何平台審核問題。

  “2001年的飛天瓶子有要的嗎”“我有五星茅台空瓶帶盒子數個(ge) ,要的聯係”“茅台酒和五糧液酒,帶防偽(wei) 可查,誰要聯係我”……除了賣仿品,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出售空酒瓶的生意十分紅火,有的商品剛上架就收到大量詢價(jia) 留言。除了空酒瓶,各種大牌化妝品空瓶也十分受歡迎。對此,商品留言區有不少用戶懷疑,空瓶回收後或用於(yu) 造假。

  為(wei) 何二手平台上的商品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東(dong) 告訴記者,在二手交易中,賣家和買(mai) 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比較嚴(yan) 重。賣家對自己出售的商品往往了解更多,而買(mai) 家隻能通過賣家的描述和照片來判斷商品的真偽(wei) 和質量,這導致一些不良賣家有機會(hui) 銷售假貨或低質量商品。而許多二手交易平台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管機製或者監管力度不夠,使得一些不良商家可以輕易地發布虛假商品信息,甚至銷售假貨。

  2023年10月,四川南充的文女士在二手交易平台花1200元買(mai) 了一款二手包。商家在商品展示和聊天過程中表示,這款包隻有背麵一處瑕疵。但文女士收到貨後發現,包的肩帶、內(nei) 飾等處存在劃痕、破損等多處瑕疵,完全不像商家宣傳(chuan) 的那樣,於(yu) 是她申請了退貨,結果賣家不通過,平台判定賣家沒問題,係統自動收貨並且把錢打給了賣家。

  隨後,文女士提出申訴,但客服依舊駁回了申請,理由是快遞已經正常簽收,而且沒有證據證明包上的瑕疵是收到貨前就有還是買(mai) 家造成的。

  “快遞我選擇了拒收,也上傳(chuan) 了開箱視頻作為(wei) 證據,結果我沒有確認收貨,平台憑什麽(me) 自動幫我確認收貨?商家明明存在虛假宣傳(chuan) 行為(wei) ,我也提供了證據,為(wei) 什麽(me) 平台就是不管?這一係列操作簡直就是霸王行為(wei) 。”對此,文女士表示不解且十分氣憤。

  買(mai) 的二手商品出了問題,維權怎麽(me) 就那麽(me) 困難?

  北京市律師協會(hui) 消費者權益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饒偉(wei) 介紹說,二手貨物出現使用不便,是因為(wei) 產(chan) 品質量問題,還是因為(wei) 產(chan) 品自然損耗等原因,相較於(yu) 全新產(chan) 品更難認定。作為(wei) 消費者,如果要維權,需要對產(chan) 品進行鑒定,有了鑒定結果後才好和商家溝通維權事宜,但是需要消費者花費精力尋找鑒定機構,並花費金錢和時間等待鑒定結果,所付出的成本往往會(hui) 高於(yu) 二手產(chan) 品的價(jia) 格。如果商品價(jia) 格不是太高,很多消費者隻能選擇吃“啞巴虧(kui) ”。

  劉東(dong) 說:“很多二手交易平台沒有建立有效的投訴和維權渠道,或者渠道不夠暢通,使得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難以找到快速、有效解決(jue) 的辦法。在二手交易中,如果商家拒絕承認商品存在問題或者不提供合理的解決(jue) 方案,消費者很難維權。商家是平台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一些平台為(wei) 了追求更高的商業(ye) 利益,商家和買(mai) 家發生爭(zheng) 議時,往往會(hui) 偏袒商家,而對消費者的投訴和維權需求推脫或置之不理。”

  明確壓實平台監管責任

  提供暢通便捷維權渠道

  當買(mai) 家認為(wei) 自己買(mai) 到了假貨或覺得商品有問題時,證明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是應當要求賣家提供正品憑證,還是要求買(mai) 家出具鑒定報告?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中國法學會(hui) 商法學研究會(hui) 理事兼副秘書(shu) 長朱曉娟認為(wei) ,應該區分交易的是舊貨還是帶著舊貨外衣的新貨而作不同的處理。如果是新貨,則應要求賣家提供正品憑證;若為(wei) 舊貨,要求賣家提供正品憑證會(hui) 額外增加負擔,可以要求買(mai) 家出具鑒定報告,對鑒定報告的采信也應該考慮二手物品的特點。

  饒偉(wei) 認為(wei) ,如果無法認定是否為(wei) 假貨,平台應向買(mai) 家披露賣家信息,由買(mai) 賣雙方協商委托第三方進行鑒定。也可由買(mai) 家自行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進行鑒定,在此情形下,如買(mai) 家向賣家主張索賠,平台應配合提供賣家主體(ti) 身份信息。如果有證據證明貨物質量存在缺陷或根本就是假貨,平台拒絕提供或不能提供賣家主體(ti) 身份信息的,應與(yu) 賣家承擔連帶責任。

  “二手平台上的貨物質量問題,到底是因為(wei) 假貨還是貨物之前使用過導致,有些時候需要先行區別,才能進一步認定責任。”饒偉(wei) 說。

  如何打擊二手平台中以次充好、以假亂(luan) 真等不良行為(wei) ,從(cong) 而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劉東(dong) 建議,政府和相關(guan) 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二手交易平台的監管和執法力度,對違規行為(wei) 進行嚴(yan) 厲打擊,同時建立健全相關(guan) 法律法規,為(wei) 二手交易市場的規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平台應該建立嚴(yan) 格的賣家審核機製,對賣家進行實名認證、資質審核和信用評估,確保賣家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平台應該對賣家進行定期複審,對不合格的賣家進行及時清理。消費者自身要理性看待二手交易行為(wei) ,增強辨別能力和風險意識。平台應該建立完善的投訴和維權機製,為(wei) 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投訴和維權渠道。平台應該及時處理消費者的投訴和維權申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應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二手交易平台的相關(guan) 法律法規,明確二手交易的合法性和監管責任。加大對違規行為(wei) 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對於(yu) 製假售假等行為(wei) 要依法嚴(yan) 懲,起到震懾作用。同時,對於(yu) 違規賣家應列入黑名單並向社會(hui) 公示,維護市場秩序。通過立法規範二手交易平台的發展,為(wei) 消費者提供法律支持。”劉東(dong) 說。(法治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