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國工匠”王曙群:打造“國之重器” 培養航天“夢之隊”

發布時間:2024-01-30 11:1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1月29日電 題:“大國工匠”王曙群:打造“國之重器” 培養(yang) 航天“夢之隊”

  中新網記者 許婧

  去年12月,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有限公司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yu) 技術創新獎”。這是該獎成立29年以來,首次頒給一線產(chan) 業(ye) 工人。

  29日,大國工匠王曙群先進事跡報告會(hui) 暨2023年上海工匠選樹命名大會(hui) 在上海舉(ju) 行。回顧站在頒獎台上的那一刻,王曙群說,“我特別激動,看著同台的科技界大咖,我覺得這個(ge) 獎不僅(jin) 屬於(yu) 我個(ge) 人,更屬於(yu) 千千萬(wan) 萬(wan) 廣大一線產(chan) 業(ye) 工人。”

  這個(ge) 獎也讓他更堅定了一個(ge) 信念:“科技創新並不隻是科學家的事情,產(chan) 業(ye) 工人隻要精益求精,敢為(wei) 人先,也一樣能成為(wei) 我們(men) 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從(cong) 普通技術工人,到全國勞模,再到首次獲評何梁何利基金獎的上海工人,30多年來,王曙群默默堅守在航天裝配一線,先後參與(yu) 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七號、天宮、天和、天舟的31次太空交會(hui) 對接任務,把工匠精神植根於(yu) 心、付之於(yu) 行。

  20世紀80年代末,王曙群剛入職時,發射任務很少,不少一起進廠的同事紛紛跳槽。師傅鼓勵他:“工人同樣大有可為(wei) 。關(guan) 鍵是要做一行愛一行,基本功要紮實,更要耐得住寂寞,很多工作都是從(cong) 擰好一顆螺絲(si) 開始的。”在師傅的教誨下,王曙群選擇留下,潛心鑽研技能,建設航天強國成為(wei) 他堅定不移的人生方向。

  1995年,上海航天開始研製“空間對接機構”,曾在企業(ye) 技能比武中獲得過第一名的王曙群有幸成為(wei) 其中一員。他頗為(wei) 感慨:“近幾年,我們(men) 航天趕上了快速發展的好時候。”

  16年來,難關(guan) 無數,破題百千。交會(hui) 對接過程中,需要將200多個(ge) 插孔準確並同步插入插座,也就是人們(men) 熟悉的“太空之吻”。實現這一“吻”,對接機構中的每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ge) 小時的試驗。

  最難的時期,是2011年首次“太空之吻”對接機構交付前的兩(liang) 年,王曙群說他們(men) 的團隊一天隻能看到一次太陽,就是在早晨上班的時候,接下來的一整天都在車間裏工作、加班,產(chan) 品交出的那天,王曙群一度恍惚,“那天我們(men) 下午4點半下班,我走出車間時看到太陽,突然以為(wei) 又到早晨了,又該上班了。”

  王曙群有句話,很出名:“100-1=0”,就是說,搞航天工程,隻有100分,沒有99分。以航天產(chan) 品的管路密封來說,如同血管對人體(ti) 一樣,直接影響航天產(chan) 品的品質和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在對接機構研製初期,采用熔焊技術製造的導管一次合格率僅(jin) 為(wei) 20%左右,管路多餘(yu) 物清洗一次合格率為(wei) 77%左右。

  經過反複試驗對比,王曙群團隊優(you) 化確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術路徑,完成了43套試驗件和正式產(chan) 品清洗驗證,經導管內(nei) 殘留顆粒度檢測,一次合格率達到100%。最終,這一科研成果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實現了上海航天技能工人在國家級科技進步獎方麵“零”的突破。

  就這樣一路不停爬坡過坎,王曙群帶領團隊先後參與(yu) 研發了50多台套專(zhuan) 用裝備,解決(jue) 了許多工藝難題,對接機構總裝周期從(cong) 3個(ge) 多月縮短到40天,裝配可靠性明顯提升。

  伴隨著型號任務越來越重,王曙群團隊一年要生產(chan) 5-6套對接機構。在生產(chan) 過程中,以往是“一邊研製一邊總裝”的生產(chan) 模式,如今,團隊通過載人飛船與(yu) 貨運飛船對接機構產(chan) 品通用的方案將部組件產(chan) 品化、通用化,形成了產(chan) 品全周期生產(chan) 模式,使得單套對接機構交付時間從(cong) 10個(ge) 月縮短到了6個(ge) 月。

  今年是王曙群從(cong) 事對接機構領域的第29個(ge) 年頭。54歲的他坦言,這些年,激動的時刻有很多,但最讓他欣慰的是帶出了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年輕隊伍。“航天前輩為(wei) 我們(men) 這一代磨礪了前路,我們(men) 這一代也要為(wei) 未來的航天事業(ye) 培養(yang) 新的人才。”

  2004年,剛擔任班組長的王曙群接到“玉兔號”月球車研製的新任務。如何做到對接機構和月球車研製“兩(liang) 同步”“兩(liang) 不誤”?王曙群的答案隻有一個(ge) ,那就是“讓年輕人上”。

  自任班組長以來,王曙群先後培養(yang) 出10名高級技師,在他眼裏,這些正接過老一輩航天人接力棒的年輕人,會(hui) 成為(wei) 我國航天事業(ye) 高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力。

  2010年大學畢業(ye) 後師從(cong) 王曙群的夏巧偉(wei) ,2017年被評為(wei) 技師,2022年被授予五項專(zhuan) 利。他至今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師傅夜以繼日地帶著他參與(yu) “玉兔號”月球車的總裝總測。

  “說實話,當時的我是有些怨言的,但是當我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場看著自己傾(qing) 注了三年時間和心血的產(chan) 品在隆隆的聲響中飛向茫茫太空,傳(chuan) 回在月球表麵的第一張照片時,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天道酬勤的內(nei) 涵,也讓我從(cong) 此愛上了航天這份事業(ye) 。”夏巧偉(wei) 說,前行路上,師傅就是我最好的榜樣,讓我看見了技術工人也能追夢圓夢、人生出彩。

  時代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呼喚更多如王曙群一樣的工匠。當天,100名2023年“上海工匠”獲頒“上海工匠”大銅章及證書(shu) 。現場聆聽王曙群的事跡後,他們(men) 中的不少人表示,要學習(xi) 王曙群老師,強技能報國之誌,走技能成才之路,守技能報國之心,逐技能強國之夢。(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