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鹹池:從北大理科教授到台灣科舉文化研究專家
每當周二,78歲的盧鹹池都會(hui) 來到位於(yu) 前門外大江胡同的北京台灣會(hui) 館,查閱文史資料、與(yu) 會(hui) 館同事們(men) 交流研究成果。作為(wei) 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hui) (以下簡稱北京台聯)名譽會(hui) 長的他,退休前是北京大學大氣科學係教授,退休後就成了北京台灣會(hui) 館的“編外顧問”。十多年來,盧鹹池用做理科學問的方法和鑽勁,“紮進故紙堆裏”,潛心研究北京台灣會(hui) 館和科舉(ju) 製度在台灣的曆史。
故事要從(cong) 台灣會(hui) 館說起
北京台灣會(hui) 館應運於(yu) 台灣文風日起、科考應試日盛而創建,曆經百年滄桑,是目前大陸唯一一座原址保存並修複重建的台灣會(hui) 館。2023年9月,來自台灣逢甲大學的師生走進台灣會(hui) 館參觀。盧鹹池親(qin) 自為(wei) 他們(men) 講解,這座百年會(hui) 館的曆史故事徐徐展開。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科舉(ju) 製度被移植到台灣。清廷統一台灣後,自1687年開始,陸續有台灣士子渡海到福州參加鄉(xiang) 試考舉(ju) 人、到京城參加會(hui) 試考進士。1890年前後,為(wei) 讓赴京會(hui) 試的台灣舉(ju) 人有棲息之所,台灣官員和鄉(xiang) 紳在京城購建了會(hui) 館。1905年科舉(ju) 製度廢止後,這裏逐漸成為(wei) 台灣同胞在京城聚會(hui) 、落腳的場所。
辛亥革命後,來北京的台灣學生、商人日益增多。“他們(men) 受到祖國大陸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建立了諸多鄉(xiang) 親(qin) 組織,與(yu) 島內(nei) 正在興(xing) 起的民族民主運動遙相呼應,也與(yu) 祖國近現代曆史滄桑巨變交融在一起。”盧鹹池說。
寫(xie) 出《城南舊事》的林海音,中學語文課本上《落花生》的作者許地山,寫(xie) 出《笠山農(nong) 場》的鍾理和……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我們(men) 耳熟能詳的人物,都與(yu) 台灣會(hui) 館有關(guan) 。
2009年,台灣會(hui) 館進行了全麵的修繕擴建。在會(hui) 館重張之際,需要有人對它的功能和曆史做全麵研究。正值此時,盧鹹池從(cong) 北大退休了。
“退休之後在家享受清閑,本無可厚非。但黨(dang) 員的身份不能退休。我自覺腦子思維還正常,應該繼續為(wei) 社會(hui) 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盧鹹池對記者說。深知台灣會(hui) 館對於(yu) 兩(liang) 岸的重要曆史意義(yi) ,他和其他同誌義(yi) 無反顧地接下了台灣會(hui) 館與(yu) 科舉(ju) 製度在台灣的研究任務。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走進盧鹹池在台灣會(hui) 館的辦公室,桌上堆滿了關(guan) 於(yu) 兩(liang) 岸的資料和書(shu) 籍。盧鹹池手邊有一張“小抄”,是他在采訪前準備好的談話要點。
“我給你講件真事,”盧鹹池對記者說,“70多年前,一位女同誌被派到台灣執行任務,不幸被捕。就義(yi) 前,她鎮定地說:等等,讓我梳個(ge) 頭。她梳好頭,從(cong) 容走出牢房,英勇就義(yi) 。幾十年後,她的兒(er) 子繼承母親(qin) 遺誌,成為(wei) 島內(nei) 統左派的核心人物和重要理論家,為(wei) 祖國統一大聲疾呼、兩(liang) 岸奔走,奮鬥到生命終止。”說到這裏,盧鹹池拿出一張保存完好的照片,指著其中一位男士介紹:“在台灣會(hui) 館的重建與(yu) 研究中他出了不少力,這就是我的好友王曉波,2020年因病逝世。”
此外,還有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張我軍(jun) 之子何標、原北京市台辦幹部吳小珊等的早期研究,滿族民俗學家白鶴群編著的《北京的會(hui) 館》,劉海峰、李世愉、王日根等關(guan) 於(yu) 科舉(ju) 、會(hui) 館的論著,最後一位台灣進士汪春源的曾孫汪毅夫關(guan) 於(yu) 台灣文史的論著等,都是研究開展的堅實基礎。
“所以我們(men) 的研究不是從(cong) 零開始,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向上攀登。”盧鹹池說。
2012年5月,北京台聯編著的《台灣會(hui) 館與(yu) 同鄉(xiang) 會(hui) 》出版發行,填補了台灣在京城兩(liang) 座會(hui) 館曆史研究的空白。
“我們(men) 整理了幾百年來近百位台胞在京活動的事例和照片,梳理了其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業(ye) 績,再現了台灣同胞愛國愛鄉(xiang) 的光榮傳(chuan) 統。”盧鹹池介紹說,“書(shu) 中所揭示的一係列無可爭(zheng) 辯的史實,是駁斥‘法理台獨’‘文化台獨’謬論的重要史據。”
2013年春,台灣會(hui) 館開始籌劃舉(ju) 辦“科舉(ju) 製度在台灣”係列活動。在台南市文化協會(hui)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等機構和兩(liang) 岸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學者、進士後代幫助下,9月,北京台聯和台南市文化協會(hui) 、台灣成功大學共同主辦的“台灣進士專(zhuan) 題展”在台南孔廟首展。之後又在大陸和島內(nei) 多地、多所高校進行了巡展。
首展同時還舉(ju) 辦了“科舉(ju) 製度在台灣”學術研討會(hui) 和“海峽兩(liang) 岸台灣進士後人座談會(hui) ”。讓盧鹹池印象最深的是,台灣進士林啟東(dong) 的外曾孫女、台灣成功大學前校長賴明詔的夫人在開幕當天早晨從(cong) 報紙上得知消息,特地從(cong) 台北坐捷運趕來台南參加,“諸多進士後人聚集在一起。分隔兩(liang) 岸的堂兄弟姐妹,有的是首次見麵,大家在交流中對祖輩的業(ye) 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盧鹹池說。
在講述家族故事中做兩(liang) 岸交流的使者
作為(wei) 台灣會(hui) 館的“義(yi) 務”講解員,盧鹹池收到無數參觀者的好評。除了從(cong) 教多年積累形成的講課經驗外,他的家族經曆還賦予了他另一個(ge) 做好這份“工作”的先天優(you) 勢。
台灣會(hui) 館的常設展覽中,介紹近現代以來在北京的台灣人,其中有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農(nong) 工民主黨(dang) 中央委員會(hui) 主席的化學家盧嘉錫,他就是盧鹹池的父親(qin) 。
從(cong) 小到大,盧鹹池常聽父親(qin) 講述家族的曆史:盧家祖籍福建永定,約1798年移居台灣,逐漸發展為(wei) 台南望族,《馬關(guan) 條約》割台讓日,又從(cong) 台南來到廈門。
因此,台灣會(hui) 館的其他講解員,講的是國家和民族的曆史;而盧鹹池的解說,還能從(cong) 他的祖輩講起,更拉近了參觀者和曆史的距離。
“古代科舉(ju) 考試會(hui) 不會(hui) 也有人替考?官方是如何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的?”曾有參觀者提問。話音剛落,盧鹹池就拿出了他的六叔公盧心啟光緒二十七年考秀才的童試試卷。
“卷首上寫(xie) 著‘年十三歲,身中,麵白,無須’,就是為(wei) 了在考前入場時核對身份。在那個(ge) 沒有照相機的時代,這也算是一張準考證了。”他的解釋生動活潑,符合當下年輕人追求的“沉浸感”。
或許是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影響,盧鹹池的講解也“因人而異”:“如果是給學生講科舉(ju) ,我會(hui) 拿高考來做比喻,更方便他們(men) 理解。但同時也要跟他們(men) 講清楚古代科舉(ju) ‘考官’和現在高考‘考學’的區別。”
從(cong) 物理學者“搖身一變”為(wei) 曆史研究者,盧鹹池始終不忘時刻保持認真嚴(yan) 謹。采訪結束當晚十點多,他還給記者發來消息,更正白天采訪時提到的某個(ge) 人物名字中的錯字。
多年來,凡是有關(guan) 閩台科舉(ju) 和會(hui) 館文化文章講座所得,盧鹹池大都用於(yu) 購買(mai) 台灣文獻史料和其他相關(guan) 書(shu) 籍,存放在北京台灣會(hui) 館資料室,供廣大台胞和其他同誌閱讀和研究之用;凡是在報刊上發表有關(guan) 盧嘉錫和家族的文章所獲的稿酬,盧鹹池都會(hui) 轉進“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會(hui) ”,用以獎勵科技教育界優(you) 秀師生和科研工作者,以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大賽優(you) 勝者。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自知體(ti) 力精力不如從(cong) 前。”盧鹹池說,“但我願堅持有一份熱,就發一份光,繼續深入探究,並向更多人講述更多的台灣士子與(yu) 科舉(ju) 考試的曆史故事。”(完)(《中國新聞》報作者 尹李梅 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