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然染第一人”尋花問草還原千種中國色
中新社武漢2月1日電 題:“中國天然染第一人”尋花問草還原千種中國色
作者 武一力
用柳葉、黃柏、欒樹等植物印染的棉、麻、絲(si) 綢,被裁剪成掌心大小的方形,按不同原料、麵料、色係分類,依次粘貼在筆記本上,一本厚如詞典。
記者近日采訪時發現,像這樣的筆記本,黃榮華已製作了一百多本。
68歲的黃榮華,是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傳(chuan) 統植物染料染色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被業(ye) 界譽為(wei) “中國天然染第一人”。天然染原料皆源於(yu) 自然,他上高山、入深林,用40多年時間還原出1082種傳(chuan) 統中國色,製作出中國第一份植物染色標準色卡。
黃榮華生於(yu) 工匠世家,後成為(wei) 紡織工程師。在一次紡織印染學術研討會(hui) 上,中外專(zhuan) 家對西方三原色理論津津樂(le) 道,而中國傳(chuan) 統色卻無人提及。這令黃榮華不禁深思:中國天然染曆史悠久,正五色“赤、黃、青、黑、白”起源於(yu) 兩(liang) 千多年前的西周,為(wei) 何三原色被人熟知、潘通色卡的色號定義(yi) 著國際時尚風向,而中國色卻在曆史長河中黯然失色,散漫難尋?
為(wei) 此,黃榮華決(jue) 定,以中國古老技藝——天然染還原中國色。檀紫、青蓮、雨過天青……這些記載在詩詞、典籍、書(shu) 畫裏的色彩浩如煙海,但既無實物,更無影像,隻可意會(hui) ,如何將其具象化?他查閱大量文獻,深入考證色彩背後的文化;他尋花問草,反複試錯,有次為(wei) 了複原一種藍靛色,潛入200多米深的大峽穀穀底才找到花材原料。
其中,一種名為(wei) “蜜合”的顏色令黃榮華困擾多年,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有簡略記載:“淺黃白色曰蜜合”;《紅樓夢》裏的薛寶釵也穿過蜜合色襖子,“看去不覺奢華,惟覺雅淡”。除此之外,尚無籍可考。偶然機會(hui) ,黃榮華與(yu) 一位中醫教授聊天得知,“蜜合”是製作丸藥的煉蜜工藝,煉製過程中蜂蜜微微發紅,拉出的細絲(si) 呈黃白色,即“蜜合”之色。
要染出黃白中隱有紅光的蜜合,以柘木為(wei) 原料最合適。但柘黃曾是皇家色彩,與(yu) 薛寶釵形象不符。黃榮華幾番試驗,將柘黃改淺色為(wei) 蜜合,既暗示高貴,亦有陳舊之感,恰到好處。
“黃柏在不同布料上可以染出不同深淺的黃色;這個(ge) 綠色,是杜英樹紅色的落葉染成的……”黃榮華指著貼滿布料的筆記本向記者介紹。他的指甲發黑,這是經年累月染色留下的印記。黃榮華說,染色時他從(cong) 來不戴手套,好把控水溫和染料黏稠度。
如今,黃榮華印染的“中國色”亮相國際時裝周,也有汽車、家電、美妝、遊戲等公司前來謀求合作。他表示,這些看似毫不相幹的行業(ye) 也可以和非遺“跨界”融合,說明傳(chuan) 統文化在中國人心裏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不敢說手藝超過老祖宗,我隻想把這門技藝盡可能還原、傳(chuan) 承。”在工業(ye) 印染盛行的今天,黃榮華依然堅持原生態、原技藝、原材料的天然染。
每天,黃榮華在13個(ge) 網絡平台同步更新天然染知識以及傳(chuan) 統中國色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樂(le) 此不疲。他笑稱自己是“日更博主”,吸引百萬(wan) 網友“追更”,後台數據顯示,18歲至34歲的網友占六成。
“你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還是很受年輕人喜愛的。”黃榮華頗感自豪地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