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童彥婷:在“非遺地圖”上架起兩岸連心橋

發布時間:2024-02-01 17:17:00來源: 中國新聞

  “老河口有木版年畫、孝感有雲(yun) 夢皮影、鹹寧有通山木雕……”如果有人問童彥婷,湖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下簡稱“非遺”)技藝、誰在傳(chuan) 承這些技藝,她可以如數家珍。童彥婷是從(cong) 小在武漢長大的“第三代台胞”,現為(wei) 台盟中央青年委員會(hui) 副主任。同時,她也是一名長期從(cong) 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的高校青年教師,她的心裏有一張清晰的“湖北非遺地圖”。近年來,童彥婷致力於(yu) 推動兩(liang) 岸非遺文化交流,讓越來越多兩(liang) 岸年輕人加入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隊伍中來。

  “非遺基地”助力兩(liang) 岸交流

  “湖北是一座文化富礦,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12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546項。”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yu) 設計學院青年教師童彥婷長期從(cong) 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研究,她向記者介紹,“目前武漢各高校裏有700多名來自台灣的學生,他們(men) 大多數是初來大陸,對真實的中國曆史、璀璨的中華文化知之甚少。”這讓她意識到了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有必要讓在陸的台灣學生了解中國的非遺文化。”

  如何了解?是帶著學生一起製作相關(guan) 產(chan) 品、體(ti) 驗非遺文化?還是讓他們(men) 在非遺的世界盡情挖掘、主動創新?童彥婷選擇了後者。“要說做非遺的傳(chuan) 統手工藝產(chan) 品,學生們(men) 做的肯定比我好。所以我想,兩(liang) 岸手工藝人、學生更需要的,其實是一個(ge) 交流互通的平台。”

  2019年,在童彥婷的推動下,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hui) 授牌的“全國台聯海峽兩(liang) 岸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交流研究基地”(以下簡稱“非遺基地”)在武漢理工大學正式成立。童彥婷的一樁“心事”隨之落了地,這裏也逐漸成了在武漢就讀的台灣學子們(men) 挖掘非遺文化的重要基地。

  台生朋友圈裏的“英山纏花”

  非遺基地既是學生們(men) 的創作基地,也是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湖北省台聯、武漢理工大學等多個(ge) 單位共同搭建的“橋梁”。在這座“橋”上,童彥婷帶著台灣學生們(men) 走進唐城襄陽、英山非遺項目基地,參與(yu) 湖北·武漢台灣周湖北非遺觀賞與(yu) 體(ti) 驗活動、“文教創新·非遺賦能”兩(liang) 岸高校非遺論壇等活動10餘(yu) 次,吸引兩(liang) 岸參與(yu) 人數5萬(wan) 餘(yu) 人次。

  來到大陸,台灣學生可以跟著非遺基地一起奔赴湖北各地,探索、學習(xi) 非遺技藝;回到台灣,他們(men) 將親(qin) 手製作的非遺手工藝製品展示給親(qin) 友。

  “跟台灣同宗同源的纏花,是兩(liang) 岸親(qin) 密關(guan) 係的證明。想把纏花帶回台灣,分享熟悉的記憶。”曾就讀於(yu) 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的台灣學生尤翰源,在第三次參加非遺基地組織的交流活動,並在湖北英山做好一件“英山纏花”後,他在朋友圈寫(xie) 下這段話,主動向親(qin) 友們(men) 宣傳(chuan) 英山纏花與(yu) 非遺文化。

  兩(liang) 岸創意比拚共促非遺傳(chuan) 承

  隨著越來越多非遺手工藝傳(chuan) 承人來非遺基地交流,童彥婷開始意識到,比起讓非遺“被看見”,它的“活化保護”更為(wei) 重要。

  不計回報地保留傳(chuan) 統還是作出相應改變追求經濟效益?怎麽(me) 扭轉部分非遺工藝製品在現實生活中不實用的境況?怎麽(me) 讓非遺製作技藝得到年輕人認可並進一步自發傳(chuan) 承?怎麽(me) 複刻非遺傳(chuan) 統工藝的使用場景並發揮出應有的文化影響力……一係列問題接踵而來。“其實,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要解決(jue) 傳(chuan) 承與(yu) 保護、創新與(yu) 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創產(chan) 品或許是破解這些矛盾的‘優(you) 質窗口’。”童彥婷說道。

  在全國台聯、台灣傳(chuan) 統倫(lun) 理文化發展協會(hui) 等兩(liang) 岸團體(ti) 、組織的支持下,她策劃舉(ju) 辦了“華夏獎”兩(liang) 岸非遺文創設計大賽,鼓勵學生創製粵台交流吉祥物IP、“兔兒(er) 爺博餅遊戲”視覺設計等產(chan) 品,這個(ge) 設計比賽成了非遺文化交流的新動力。

  “從(cong) 2019年華夏獎啟幕到今年,我們(men) 收到的作品數量與(yu) 首屆相比翻了4倍。”童彥婷表示,“這也讓我們(men) 看到,活躍的海峽兩(liang) 岸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交流的背後,是兩(liang) 岸同胞無法割離的情感和文化認同。”

  未來還將推動兩(liang) 岸非遺工匠交流

  如果說研究非遺文化是童彥婷的“主業(ye) ”,那麽(me) ,結合專(zhuan) 長履職,便是她的“主責”。

  2017年起,童彥婷兼職任湖北省台聯副會(hui) 長;2022年起,她同時擔任台盟湖北省委會(hui) 副主委。她積極參加台盟中央“深化教育體(ti) 製改革”課題調研,主筆《加強高校學科建設,推進非遺文化傳(chuan) 承與(yu) 保護》的提案,並將自己對春節元素符號的研究,撰寫(xie) 成報告《加強春節圖形符號研究,提高中華節俗文化的影響力》,提交台盟中央……

  “建言獻策是本職。”童彥婷關(guan) 注兩(liang) 岸非遺保護開發、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寫(xie) 下了高質量參政議政提案和社情民意調研報告20餘(yu) 篇。她還表示:“未來,我們(men) 還準備在台灣地區組織研究培訓,打開兩(liang) 岸非遺工匠交流的‘大門’,與(yu) 他們(men) 共同創作出新的文創產(chan) 品,為(wei) 推進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做出新貢獻。”(完)(《中國新聞》報作者劉益伶報道)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