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心係遷台記憶館建設:“這裏有我們的根”
【港澳台專(zhuan) 線】台青心係遷台記憶館建設:“這裏有我們(men) 的根”
中新社漳州2月1日電 題:台青心係遷台記憶館建設:“這裏有我們(men) 的根”
作者 張金川 廖珍妹
在台灣望族霧峰林家的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五寨鄉(xiang) 埔坪村,原本僅(jin) 剩殘垣斷壁的“思永樓”正加緊進行修繕改造,一個(ge) “遷台記憶館”於(yu) 此建設中。
“回台灣過年時,我將再次拜訪霧峰林家的長輩們(men) ,告知遷台記憶館項目進展,也請他們(men) 多提寶貴意見。”春節將至,台灣青年李誌章還在埔坪村中為(wei) 遷台記憶館的建設事宜忙碌著。站在“思永樓”前,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遷台記憶館一期主體(ti) 鋼梁結構已搭建完成,開春將進入二期工程,即土樓活化和內(nei) 部建設。
來自台灣高雄的李誌章,現為(wei) 漳州翔翼城鄉(xiang) 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致力推動閩台鄉(xiang) 建鄉(xiang) 創合作。身為(wei) 遷台記憶館建設項目負責人,他格外用心,“這兩(liang) 年蠻累的,但這是我們(men) 這輩人的使命和責任”。
平和被稱為(wei) “大陸遷台第一縣”,據不完全統計,有300多萬(wan) 台胞祖籍在平和。其中,台灣霧峰林家就是由平和埔坪村林氏十四世孫林石於(yu) 1746年渡海入台,後定居台中霧峰,而發展為(wei) 台灣的望族,與(yu) 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wei) “台灣五大家族”。
“遷台記憶館將展示台灣霧峰林家200多年前從(cong) 這裏出發的遷台史,講述‘雙木為(wei) 林,兩(liang) 岸一家’的故事。”李誌章表示,希望該館成為(wei) 展示兩(liang) 岸同根同源、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載體(ti) ,成為(wei) 閩台鄉(xiang) 建鄉(xiang) 創合作的一個(ge) 示範。
遷台記憶館由埔坪村中的“思永樓”改造而成。該樓是建於(yu) 清雍正年間的一座土樓,取名“思永”即有思念永遠之意。李誌章說,遷台記憶館建成後,從(cong) 空中看呈“回”字形結構,“象征心靈的歸屬”,也期許更多台灣宗親(qin) 回家走走看看。
“台灣霧峰林家後人心係遷台記憶館建設進展,並對參與(yu) 該館未來運營興(xing) 趣濃厚。”李誌章說,去年初冬時節,台灣霧峰林家後人一行35人先後到漳州、廈門、福州、泉州等地尋根謁祖,探尋祖輩足跡,並為(wei) 遷台記憶館捐贈珍貴的家族遷台史料,囑咐兩(liang) 岸一脈相承的血脈淵源不能遺忘。
讓李誌章頗為(wei) 感動的,除參與(yu) 建設的兩(liang) 岸團隊,還有不少台胞為(wei) 遷台記憶館建設傾(qing) 注心血。在平和找到祖籍地的台灣青年林智遠,幫助收集相關(guan) 遷台家信、資料等;長期從(cong) 事戲劇創作的閩南師範大學台灣教師李姿瑩,牽頭創作劇本,將遷台史實搬上舞台。
這兩(liang) 年,李誌章的精力都放在遷台記憶館建設上,村裏很多人誤以為(wei) 他是台灣霧峰林家後代。他說,這種“誤解”是對他的認可,讓他越做越有信心。
“2017年隻是跟朋友抱著看看的心態來大陸,沒想到一來便留了下來。”在祖籍泉州安溪的李誌章看來,福建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台灣文化、信俗的源頭,在這裏生活創業(ye) ,環境、風俗都很適應,這種歸屬感彌足珍貴。
“登陸”7年來,李誌章已經3次在福建過年。他表示,福建是他事業(ye) 發展的福地,在這裏從(cong) 事鄉(xiang) 建鄉(xiang) 創“被關(guan) 愛有加”,大陸朋友常常介紹項目、幫忙宣傳(chuan) 推介。“我很幸運,當初決(jue) 定在大陸發展是非常正確的。”
“這裏有我們(men) 的根,有我們(men) 的情懷,更有美好的未來。”遷台記憶館項目預計今年底將完成,李誌章希望更多台灣青年和他一起紮根福建,共同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