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春走基層)雄安“水上郵遞員”35年往返白洋澱:“相當於繞赤道10圈”

發布時間:2024-02-04 15: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雄安2月4日電(記者 崔濤)“老楊,這是今天的包裹。”早上7時,楊小合接收了同事分揀完成的郵件,即將開始新一天的投遞工作。

  59歲的楊小合是雄安新區安新縣白洋澱水鄉(xiang) 唯一一名“水上郵遞員”。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300多平方公裏的遼闊水域給生活在水區村的村民出行帶來不便。

  從(cong) 1988年負責白洋澱水上郵路開始,楊小合堅持了35年。一輛三輪車,一艘郵遞船,撐起了白洋澱裏12個(ge) 水區行政村、3.8萬(wan) 名居民與(yu) 外界往來書(shu) 信、包裹快遞。

  楊小合每天早晨6點起床,從(cong) 他家到中國郵政河北安新縣分公司,需騎車40分鍾。到達公司後,他將郵件按照村莊進行分類,然後將大大小小的包裹搬到電動三輪車上,準備投遞。

  “一共389件,快過年了,包裹比平時多一倍,大部分都是村民購買(mai) 的年貨。”楊小合的電動三輪車內(nei) 塞滿了包裹,就連頂棚圍欄上也放了幾個(ge) 編織袋,堆起來的高度比他還要高出許多。

  “必須把所有的郵件在春節前送達,不能有任何積存。”楊小合說,春節前夕包裹最多,一般會(hui) 持續到大年三十。

  一年之中,除了冬季,楊小合都是駕駛郵遞船走20公裏水路進行投遞。他說,白洋澱裏143個(ge) 澱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還有大片的蘆葦蕩,“雖然走水路更快,但不熟悉水上郵路,根本沒法走。”

  楊小合記得有一年秋季,他在送郵件的途中突遇大霧,船被數不清的蘆葦蕩和厚厚的濃霧包圍,完全看不清方向,在澱裏困了20多個(ge) 小時,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回到碼頭。

  冬日的白洋澱銀裝素裹,澱水凍成厚厚的冰層。這時楊小合隻能上岸繞旱路郵遞。“這麽(me) 一繞,雖然路程變長,但有了電動車,時間能節省一些”。

  35年來,楊小合感受最深的是交通方麵的變化。他說,剛上班那會(hui) 兒(er) 劃的是木船,後來變成汽油船,如今為(wei) 了環保,換成了使用清潔能源的燃氣船。

  楊小合的郵遞船停靠在白洋澱上遊河流處,那是水上郵路的起點,目前因冰層較厚,尚未解凍。“白洋澱下遊已經解凍了,可以將郵件交給澱中村的‘班船’,他們(men) 會(hui) 幫忙把郵件帶過去,放在自提點讓村民去領,比繞路要快很多。”

  記者跟隨楊小合來到安新縣安新鎮大張莊村的一處碼頭。隻見他將一個(ge) 裝滿包裹的編織袋放到一艘船上,著重囑咐了“船老大”幾句話,又騎上電動三輪車匆忙向其他水區村駛去。

  35年日複一日的投遞路,楊小合總會(hui) 把郵件及時準確送到收件人手裏,這讓他成為(wei) 水區村村民“最讓人放心的人”。他的客戶中,有每個(ge) 月等著收退休金匯款單的七旬老人,有盼望著父母寄來禮物的留守兒(er) 童,有經常進貨的網店店主,也有訂閱最新圖書(shu) 的農(nong) 家書(shu) 屋負責人……

  有人給楊小合算了一筆賬,35年他的工作時間超過1萬(wan) 天,累計投遞郵件25萬(wan) 餘(yu) 份,走過了40多萬(wan) 公裏水上郵路,相當於(yu) 繞地球赤道10圈。

  聊起新春願望,楊小合依然是那句話:“明年就要退休了,有點放不下這條水上郵路,想著趁身體(ti) 還硬朗,再多幹幾年。”(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