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兄弟、父女作夥來打拚 台胞龍年啟新程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電 題:兄弟、父女作夥(huo) 來打拚 台胞龍年啟新程
作者 朱賀 林世雄
17日傍晚時分,持續八天的四川成都新津斑竹林景區首屆台灣美食年貨節落下帷幕,也為(wei) 活動召集人、台青李偉(wei) 國的春節假期畫上圓滿句號。
“登陸”近十年,留下過春節對李偉(wei) 國來說並非新鮮事,今年是格外熱鬧、難忘。假期裏,他邀請二十餘(yu) 位台灣美食商戶參加集市,有長輩已在寶島從(cong) 事小吃販售數十年,此次專(zhuan) 程前來“試水溫”。投身兩(liang) 岸交流多年,李偉(wei) 國期待新年有更多台胞來大陸找尋商機,“美食是很好的切入點”。
“刈包是台灣小吃,外形就像一個(ge) 飽滿的錢包,寓意恭喜發財,特別受歡迎。”李偉(wei) 國向中新社記者介紹,此次美食年貨節引入肉紙、熱狗棒等台灣夜市常見美食,讓遊客品嚐地道的寶島風味。
張羅年貨節讓李偉(wei) 國忙到“腳不沾地”,除夕夜與(yu) 家人視頻通話,互道新春快樂(le) ,仍是必要的儀(yi) 式感,其中包括兩(liang) 千公裏外、留在廈門過年的弟弟李偉(wei) 邦。
作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創業(ye) 孵化器華燦工場的項目總監,李偉(wei) 邦的假期一樣為(wei) 活動忙碌。受新冠疫情影響,他曾有三年未到大陸,去年6月回廈門,發現“無論市場還是科技發展,這裏的變化速度比想象中還快”,更加堅定要適應當地環境的目標。
像李家兄弟一樣,不少在大陸打拚的台灣同胞,受身邊人的影響跨海而來,收獲了屬於(yu) 自己的舞台和天地,北京台青劉元媛和姐妹亦是如此。
早年在北京高校就讀,劉元媛認為(wei) 大陸醫學生的培養(yang) 模式幫助她累積了寶貴的臨(lin) 床經驗。如今成為(wei) 一名中醫師,她感受到多元的發展機會(hui) 。
“爸爸有些情懷,很鼓勵我們(men) 去大陸看看。”劉元媛說,耳濡目染下,一家三個(ge) 女兒(er) 先後到大陸求學、就業(ye) 。劉元媛的打拚故事也為(wei) 姐妹提供“樣板”,姐姐到深圳從(cong) 事中醫相關(guan) 工作,妹妹則於(yu) 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今年回台灣過春節,劉元媛也沒有閑下來。她為(wei) 不少親(qin) 友義(yi) 診,“就像對家鄉(xiang) 的回饋”;除夕與(yu) 家人“圍爐”、包餃子,濃濃年味讓她仿佛回到小時候,“我們(men) 在餃子中放花生米,吃到的人會(hui) 找阿嬤領紅包”。說到新年期許,劉元媛希望能影響更多夥(huo) 伴,增進大家對中華文化和中醫的了解。
留在北京過年的台青鄭艾玲同樣於(yu) 工作中度過這個(ge) 假期:到公園參與(yu) 集市擺攤,在人頭攢動中感受廟會(hui) 氣氛;帶小朋友製作手工“鳳凰”,“討個(ge) 龍鳳呈祥的好意頭”。此外,她也帶上年菜到大陸好友家聚餐,排解思鄉(xiang) 之苦,深度體(ti) 驗北京年味。
2012年,鄭艾玲在北京投身早教行業(ye) ,發現青少年航空模型教學前景廣闊,學生家長也鼓勵她獨立創業(ye) 。當時,父親(qin) 鄭富德在台灣從(cong) 事航模製作已四十餘(yu) 年,航模批量化生產(chan) 引發行業(ye) 轉型,也讓他遭遇發展瓶頸。鄭艾玲便勸說父親(qin) 來北京看看。曆經四年考察,鄭富德2016年在北京開設了一間航模教學工作室,找到了事業(ye) “第二春”。
疫情期間,父女二人留在台灣,去年10月才回到北京。鄭艾玲形容為(wei) “終於(yu) 填補了心中的空缺”。新歲已啟,她希望工作室再度起航,繼續推廣手作航模與(yu) 相關(guan) 教育理念。(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