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人工智能時代 學校教什麽 怎麽教

發布時間:2024-02-19 14:3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ChatGPT發布後不久,一項針對本校學生的調查顯示,有89%的學生借助ChatGPT做作業(ye) ;48%的學生承認在家考試時使用ChatGPT;53%的學生曾使用ChatGPT來寫(xie) 論文。這引起了關(guan) 於(yu) 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學術不端等負麵影響的討論。”在前不久召開的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人工智能與(yu) 數字倫(lun) 理”平行論壇上,倫(lun) 敦瑪麗(li) 女王大學校長科林·貝利用一組數據開啟他的報告。

  在本屆大會(hui) 中,“人工智能”無疑是高頻詞。數字技術更新迭代,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了哪些變化?如何避開智能技術的潛在風險,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教育?與(yu) 會(hui) 者分享了各自經驗與(yu) 看法。

  科林·貝利觀點鮮明:“不要禁止使用智能技術,要擁抱它。”他的理由是,在象牙塔之外的世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界提升生產(chan) 力的工具,既然學生畢業(ye) 後在工作中要接觸人工智能應用,大學就應該幫助他們(men) 做好準備。關(guan) 鍵問題在於(yu) ,如何安全、高效、恰當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

  科林·貝利的觀點也是與(yu) 會(hui) 者的共識。

  會(hui) 議上發布的“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倡議提出,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人工智能將成為(wei) 促進教育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形塑教育新範式和新形態;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企業(ye) 、科研機構、學校等主體(ti) 應同行一道,攜手推動人工智能與(yu) 教育深度融合,持續賦能教育創新發展。

  智能時代的教育如何以人為(wei) 本、與(yu) 時俱進、規避風險,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非常關(guan) 鍵。

  在大會(hui) 的“教師素質素養(yang) 與(yu) 勝任力提升”平行論壇上,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柯清超指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應用於(yu) 教育時,教育工作者麵對的種種挑戰。

  柯清超歸納,首先,目前ChatGPT等生成式智能技術仍處於(yu) 初級發展階段,其自動生成內(nei) 容的質量取決(jue) 於(yu) 訓練數據的規模和質量,成熟度、可用性不足。其次,生成內(nei) 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難以查實。第三,目前師生的數字素養(yang) 難以匹配生成式智能技術的應用。最後是學業(ye) 誠信與(yu) 倫(lun) 理問題,生成式智能技術易成為(wei) 學生作業(ye) 抄襲和考試作弊的工具;同時,還有是否會(hui) 引起學生個(ge) 人隱私泄露和數據安全等問題。

  智能技術有缺陷,教師應該教什麽(me) 、怎麽(me) 教?

  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傑弗裏·雷蒙打了個(ge) 比方:“好比一個(ge) 小孩可以使用計算器,不代表他就不用學習(xi) 乘法表了。”他認為(wei) ,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智能技術方麵發揮關(guan) 鍵性作用。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倫(lun) 理道德約束範圍內(nei) 使用智能技術;要積極培養(yang) 學生的算法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社會(hui) 洞察力,以適應智能社會(hui) 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提到,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智能技術改進人才培養(yang) 方式。他說:“我們(men) 過去不大關(guan) 注學生平時在看什麽(me) 書(shu) 、研究什麽(me) 具體(ti) 問題,其實學生的每一次提問都反映了他們(men) 所想、所關(guan) 注的。現在我們(men) 可以通過大模型分析學生在思考什麽(me) 問題、提出了什麽(me) 問題,在圖書(shu) 館閱讀了什麽(me) 資料、在網上下載了什麽(me) 內(nei) 容,從(cong) 而找到學生的興(xing) 趣點和難點,更好地解決(jue) 教師精準輔導學生的問題。過去有點‘大水漫灌’,現在可以‘精準滴灌’,這是非常有意義(yi) 的。”

  在教育評價(jia) 方麵,學校也可以采取更合理的標準。鄭慶華提到,過去,因人而異的差異化評價(jia) 很困難,隻能通過一張卷子來評測,未來則可以對學生全過程、多維度進行分析評價(jia) ,找出學生的優(you) 勢和短板。他說:“在高等教育大眾(zhong) 化時代,怎麽(me) 解決(jue) 個(ge) 性化問題,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可能性。我覺得未來幾年內(nei) ,教育評價(jia) 手段一定會(hui) 有比較大的躍升。”

  鄭慶華說:“我們(men) 要讓青年人在應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認識到科技創造的價(jia) 值,激發他們(men) 的內(nei) 生學習(xi) 動力,要更好地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意識,強化專(zhuan) 業(ye) 學科交叉融合,以問題為(wei) 導向,創新理論和方法,破解工程技術的難題,而不是停留在簡單地獲取知識、解決(jue) 作業(ye) 這些問題上。”

  鄭慶華同時強調,人工智能使人的交流可以在虛擬環境下順暢進行,但絕不能替代真人教育。他認為(wei) ,教育本質上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yun) 追逐另一朵雲(yun) ,一個(ge) 靈魂喚醒另一個(ge) 靈魂,是一種從(cong) 思想、理念、方法、技術等全方位配置的全民教育。“我們(men) 需要用愛、用真情實感去培養(yang) 人,眼神交流、情感互動、肢體(ti) 語言,使得教育更具有親(qin) 和力與(yu) 感染力,該動手的還要動手,該互動還要互動,該一塊兒(er) 娛樂(le) 的還要一塊兒(er) 娛樂(le) ,否則,人與(yu) 人的交流就變成了機器跟機器的交流,這與(yu) 教育的初心是不相吻合的。”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會(hui) 長杜玉波總結,數字時代,教育的基本屬性始終不變。“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始終是教育的永恒主題。中國古代先賢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始終不變,這也是我們(men) 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