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亦發熱 銀齡須生輝
【記者觀察】
編者按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而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不斷健全,越來越多老年人正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擁抱歲月,繼續拓寬人生的寬度。本期光明視野,聚焦老有所為(wei) 的生活。
退而不休,在熱愛的事業(ye) 中繼續發光
上午8點,梁金生推著自行車準時出現在了故宮博物院門口。
退休前,梁金生是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主任,是故宮文物的“大管家”。2008年退休後,他被文物管理處返聘。每天騎一個(ge) 小時自行車上下班,這樣的日子風雨無阻,已經持續了14年。“對我來說也是鍛煉身體(ti) 、活動筋骨。”說起文物管理工作,他如數家珍,“我退休時故宮文物清理工作還沒有完成,因為(wei) 工作需要,我就留下來了。很多關(guan) 於(yu) 文物的具體(ti) 情況,年輕人剛進來不是很熟悉,都喜歡來問我。”
2005年時,梁金生學會(hui) 了打字。現在,他還是隻會(hui) “一指禪”地輸入,但也能熟練使用文物檔案係統記錄日常工作。學者谘詢問題、文物交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他仔細記錄下來。
他的電腦頁麵上排列著一些工作文檔。比如故宮文物號簽演變研究。他說之前年輕的研究人員因為(wei) 需要給畫冊(ce) 、屏聯增加分號,會(hui) 詢問他分號的原則,“我手頭資料比較齊全,就想著寫(xie) 一篇相關(guan) 文章,為(wei) 以後類似的工作提供參考”。
“我太太退休後喜歡旅遊,但我舍不得離開工作崗位,在故宮工作幾十年,這裏就像我的家。我退休後其實和工作時差別不大,隻是更加自由,能做一些我之前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情。”梁金生說。
和梁金生類似,從(cong) 事夏代考古與(yu) 文物學術研究的李維明也在退休後繼續著他多年的研究,完成了《尋找夏朝》寫(xie) 作校對,正準備出版。“這麽(me) 多年,我一直在關(guan) 注夏商文化,有時間了就想把從(cong) 古至今相關(guan) 研究的脈絡梳理一遍。”他還參與(yu) 了青銅器定級等工作。在他看來,曆史研究能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文化起到重要作用,這讓他有種使命感。
或許在許多人眼裏,退休老人多在家頤養(yang) 天年、含飴弄孫。但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相比傳(chuan) 統社會(hui) ,現代社會(hui) 老年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和健康餘(yu) 壽都已大幅延長。目前,我國低齡老年人數量占比高,且大多擁有技能以及較好的身體(ti) 素質,屬於(yu) 活力老人。他們(men) 既有足夠的技能和旺盛的精力為(wei) 社會(hui) 創造價(jia) 值,也有這樣的心理需求。“對於(yu) 老年人本身而言,工作可以體(ti) 現一個(ge) 人的社會(hui) 存在價(jia) 值,也是詮釋其自立自強和人格尊嚴(yan) 的較好方式。”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文說。
李維明說,自己是閑不下來的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除了發展我自己的興(xing) 趣愛好外,還能繼續幹事業(ye) ,讓我覺得自己很有價(jia) 值、很有幸福感”。
低齡老年人再入職場麵臨(lin) 困惑
王阿姨退休後,一開始幫女兒(er) 帶孩子。可隨著外孫女上了學,她也閑下來,想給自己找點兒(er) 事情做,順便掙點錢。但她發現,想找一份心儀(yi) 的工作不容易。普通退休老人沒有過硬的技術,找不到對口崗位。後來,正好有位親(qin) 戚家裏開了小店,王阿姨便去幫忙看店。“不算特別忙,每個(ge) 月有固定收入,平時還能和顧客聊聊天,挺好的。”
這樣的困惑並不鮮見。趙文認為(wei) :“當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服務體(ti) 係不夠完善,市場化程度低。老年人再就業(ye) 主要通過自身親(qin) 戚朋友等關(guan) 係網來實現,而非勞動力市場或職業(ye) 介紹機構,存在盲目性和不確定性。”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教授認為(wei) 老年人再就業(ye) 目前風險較高,年齡問題、社會(hui) 環境和心理因素等都在顯著製約老年人再就業(ye) 。而且老年人從(cong) 事“無酬勞動”,如照料孫子女、家務勞動、誌願服務等,也是一種“再就業(ye) ”形式,但目前社會(hui) 對這類勞動付出認可度較低。
“當前保障老年人重新參與(yu) 社會(hui) 活動的法律法規還應進一步完善,尚沒有對老年人再就業(ye) 的合法權益做出明晰界定。”趙文說,需要製定相應的製度和法律保障,以更加積極的就業(ye) 政策扶持和引導“老有所為(wei) ”。
誌願服務成為(wei) 發光發熱新形式
金萬(wan) 智在鐵路係統工作了42年,退休之後,這位老鐵路人希望可以為(wei) 中國鐵路做點什麽(me) 。“我想讓更多人了解鐵路人優(you) 秀的革命傳(chuan) 統和為(wei) 人民服務的精神。”說起鐵路,金萬(wan) 智眼中閃閃發光。
退休後,金萬(wan) 智來到京鐵家園社區博物館。這是北京首家社區鐵路博物館,藏品全由社區鐵路居民和鐵路收藏愛好者捐贈,博物館的講解工作由老年誌願者擔任。2021年新館開館,麵積是之前的4倍,首批展出文物達到三千多件。
“為(wei) 了給孩子們(men) 講解高鐵速度有多快,我查閱了很多資料。一些前來參觀的人還跟我講述他們(men) 知道的文物故事,這些都讓我覺得,做誌願服務很有意義(yi) 。”金萬(wan) 智說,“我們(men) 團隊裏都是退休老人,大家的幹勁兒(er) 可不比年輕人差。平時還能和其他鐵路愛好者交流,我覺得很開心,也很受鼓舞。”
山東(dong) 省青島市市南區的劉愛民今年70歲,退休前她就熱心於(yu) 公益,退休後便全情投身其中。2019年,星河誌願服務隊成立,她作為(wei) 隊長帶領100多名誌願者建起了愛心餐廳,為(wei) 八大峽社區內(nei) 200多位8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做飯,為(wei) 他們(men) 組織文娛活動。2020年,隊員們(men) 加入了青島養(yang) 老服務時間銀行。
近年來,“時間銀行”這一居家養(yang) 老服務形式在不少城市興(xing) 起。簡單來說,它是一個(ge) 促成公益互助的信息平台,誌願者將參與(yu) 誌願服務的時長“存進銀行”,到自己需要誌願服務的時候,折算成相應的服務項目。
“有了‘時間銀行’後,老人們(men) 發現自己需要照顧的時候,很快就能找到誌願者幫忙,非常方便。我們(men) 還引入愛心企業(ye) 和愛心團隊誌願者,讓更多機構和組織參與(yu) 到公益服務中,服務的範圍和規模都擴大了。”劉愛民說。
“時間銀行”讓公益互助有了更多可能
陳功從(cong) 2000年左右就開始關(guan) 注研究“時間銀行”,他的研究團隊在全國開展了五輪調研。在他看來,當前中國已經具有了開展“時間銀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決(jue) 好社區居家老年人的養(yang) 老服務需求是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課題,“養(yang) 老服務時間銀行”為(wei) 實現技能交換、服務互濟,促進互助養(yang) 老、增進社會(hui) 資本提供了新機製。受過良好教育的低齡老年人,對此會(hui) 有較高的接受度,並能夠自發地投入誌願公益活動。大數據、區塊鏈及5G技術發展使“通存通兌(dui) ”成為(wei) 可能,為(wei) 擴展“時間銀行”的業(ye) 務領域、應用範圍以及適用人群提供了有利條件。
史秀蓮是南京養(yang) 老誌願服務聯合會(hui) 會(hui) 長,從(cong) 事老年工作已有十幾年。據史秀蓮介紹,目前南京“時間銀行”提供的服務中,老人需求量最大的是助潔和助餐服務,兩(liang) 者占到了67%以上。精神慰藉、日常應急協助,尤其是智能設備的輔導也是重要服務項目,智能技術輔導占到了11.97%。
史秀蓮發現,50至69周歲的老人參與(yu) 服務活躍度最高。這部分剛退休的誌願者,閑暇時間較多,參與(yu) 社會(hui) 活動的意願及對養(yang) 老的關(guan) 注度較為(wei) 強烈。同時,在80周歲之前,各年齡段活躍誌願者占本年齡段誌願者比例基本呈上漲趨勢。
“時間銀行”的運轉中,誌願者的持續性和誌願服務的專(zhuan) 業(ye) 性是需要重點解決(jue) 的問題。“比如南京市鼓樓區衛健委參與(yu) ,帶來了全區90多支醫療隊,有效充實了醫療誌願服務力量。‘時間銀行’的推進有利於(yu) 孝親(qin) 敬老、和諧互助的風尚形成。”史秀蓮說。
莫道桑榆晚,為(wei) 霞尚滿天。陳功認為(wei) ,積極鼓勵老人參與(yu) 到社會(hui) 中,以更多樣的形式推動低齡老年人參與(yu) 社會(hui) 服務,為(wei) 基層社區治理提供更多力量,“必須做好法律保障,並將‘一老一小’統籌考慮,讓更多老年人不囿於(yu) ‘隔代照料’。解決(jue) 了這些後顧之憂,老人們(men) 可以有更多時間為(wei) 自身老年生活做好規劃,實現人生價(jia) 值”。
(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陳之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