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傳統節日的煥活與傳承——以甲辰龍年春節為例

發布時間:2024-02-21 15:16:00來源: 文匯報

  回應宏達之問:傳(chuan) 統節日的煥活與(yu) 傳(chuan) 承

  ——以甲辰龍年春節為(wei) 例

  2024年春節前夕,中國農(nong) 曆新年被確定為(wei) 聯合國假日,農(nong) 曆新年被賦予了更多的世界性意義(yi) 。經過幾千年的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民族精神已經濃縮至傳(chuan) 統節日這一載體(ti) ,揉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思考如何煥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力量,進而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服務;如何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根脈,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何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傳(chuan) 統節日的載體(ti) 中生生不息,煥發新生機、新活力和新價(jia) 值,從(cong) 而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始終屹立於(yu) 世界文明之林,是新時代有識之士在文化傳(chuan) 播、文明互鑒發展中的宏達之問。

  剛剛過去的甲辰龍年春節,展現了煥活發展的蓬勃勁頭,在祈歲納福中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產(chan) 業(ye) 之於(yu) 假期:

  假日經濟的良性信號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亞(ya) 光認為(wei) ,假日經濟不僅(jin) 是拉動消費的需求,也是人民群眾(zhong) 假日生活的需求。自古以來,節假日就給商家提供了非常好的營銷賣點和營銷資源。然而,以往的假日經濟消費在給市場注入“強心劑”的同時也總伴隨著一些“心有餘(yu) 悸”,一些商家盲目停留在“價(jia) 格戰”的誤區,借假日經濟引來的消費商機做出借機漲價(jia) 、“宰客”、服務意識欠缺的不當行為(wei) ,讓老百姓的消費意願因為(wei) 對市場商家的信任危機打了折扣,這無疑不利於(yu) 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龍年春節則呈現出了積極向好、有序煥新的市場態勢,在政策引導下讓老百姓對傳(chuan) 統假日的市場消費充滿欣喜,從(cong) 而釋放出我國假日經濟邁向良性軌道的積極信號。是有為(wei) 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高度結合,才真正讓假日經濟煥活起來。

  在有序市場的支撐下,龍年春節成為(wei) 了近三年破億(yi) 速度最快的春節檔期。據燈塔專(zhuan) 業(ye) 版數據,中國電影龍年春節檔累計票房80.2億(yi) 元,觀影人次超1.6億(yi) ,總場次(含預售)突破375萬(wan) 場,均為(wei) 檔期史上最高。與(yu) 此同時,上海以“樂(le) 遊上海過大年——一路繁花 全城尋龍”為(wei) 主題,推出200餘(yu) 項上海假日文旅推薦活動;內(nei) 蒙古自治區舉(ju) 辦“歡歡喜喜過大年 遊龍禦馬迎新春”主題活動,推出惠民措施60餘(yu) 項;江蘇省連雲(yun) 港市推出龍年“文旅惠民大禮包”,組織開展惠民活動400餘(yu) 項,麵向全國遊客發放200萬(wan) 元連雲(yun) 港市文旅消費券;四川省南充市發放“文旅消費·樂(le) 享南充” 2024年春節文旅演藝消費券,消費券通過貓眼App領取,消費達標即可自動抵扣消費券立減金額。這背後都是文化和旅遊部產(chan) 業(ye) 發展司支持引導各地依托本地特色活動和傳(chuan) 統民俗,更好滿足群眾(zhong) 春節文化和旅遊的消費需求。

  文旅市場的“紅利”也激發湧現出“南北遷徙”“反向旅遊”“長線旅遊”等創新消費場景。各地通過舉(ju) 辦與(yu) 潮流文化相結合的特色民俗體(ti) 驗、非遺文化表演、廟會(hui) 燈會(hui) 等傳(chuan) 統年俗活動,帶動了綜合消費增長。我們(men) 看到,北方冰雪旅遊火爆出圈,南方避寒旅遊也持續升溫。橫店春節大廟會(hui) 以其獨特的影視穿越和傳(chuan) 統民俗的融合,依托《山海經》中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以爆款劇元素、影視級手法、匠人級工藝等,打造沉浸式的仙俠(xia) 燈會(hui) ;從(cong) 大年初一開始,每天有近五萬(wan) 人次的市民遊客到象山影視城歡度春節,且在曆史文化街區中,雜技和越劇表演輪番登場共享過年氛圍。一些原本關(guan) 注度不高的地方成為(wei) 消費者的新目的地,主打放鬆隨性,從(cong) 而緩解熱門景點爆滿的旅遊壓力,釋放文旅新動能。

  個(ge) 體(ti) 之於(yu) 團圓:

  民間主體(ti) 的主動融入

  在融媒體(ti) 時代,自媒體(ti) 的融入更加煥活了傳(chuan) 統文化的熱度。每個(ge) 個(ge) 體(ti) 都在主動融入一種分享、記錄、傳(chuan) 播的機製。無論是探訪傳(chuan) 統村落尋找濃濃的年味兒(er) 活動,還是熱衷於(yu) 記錄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傳(chuan) 統節日的煥活中,每個(ge) 人都是展示的個(ge) 體(ti) ,是自己的主角。

  山西臨(lin) 汾樂(le) 器主播@唐堯鑼鼓張勇和湖南鳳凰音樂(le) 主播@苗人三蠻在家鄉(xiang) 組織了“我要辦村晚”的活動,前者在泊莊村的大戲台,後者就在臘爾山鎮的籃球場上,他們(men) 想通過村晚,通過直播讓更多人看到家鄉(xiang) 的風貌。這兩(liang) 場活動共有近200名村民參與(yu) 了表演,甚至在節目結束後,山西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不願散去自發打了一小時鑼鼓,而湖南的村民們(men) 在苗鼓聲中上台和主播一起跳舞。在抖音平台,近1600萬(wan) 人收看了這兩(liang) 場直播。他們(men) 每個(ge) 人都在記錄著生活,他們(men) 都是文化的親(qin) 曆者,也成為(wei) 其他文化觀察者的被觀察對象。就這樣,每一個(ge) 個(ge) 體(ti) 都實實在在地融入進文化,融入進團圓,融入到煥活文化、傳(chuan) 播文化的道路中。

  對於(yu) 春節,萬(wan) 變不離其宗的是團聚和祝福,但是團聚和祝福的形式和載體(ti) 發生了有趣的變化。尤其是年輕人群體(ti) ,讓傳(chuan) 統節日以新的形式煥發著不一樣的光彩。根據小紅書(shu) 公益與(yu) 非遺傳(chuan) 播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小紅書(shu) 春節非遺生活指南》,超過52萬(wan) 人發布了關(guan) 於(yu) 非遺的相關(guan) 筆記內(nei) 容,非遺話題瀏覽量達12億(yi) 人次,其中剪紙話題瀏覽量4.1億(yi) 人次,絨花話題瀏覽量2.3億(yi) 人次,纏花話題瀏覽量2.2億(yi) 人次;每分鍾約有三篇非遺相關(guan) 內(nei) 容產(chan) 生,年輕人用非遺拉滿了春節的年味儀(yi) 式感,成為(wei) 了過年藝術家。小紅書(shu) 上還出現了18萬(wan) +手工與(yu) 手作店鋪,提出了“副業(ye) 首選非遺”的口號,讓非遺成為(wei) 了致富密碼。

  龍年春節的煥活,還體(ti) 現在人們(men) 把團聚的形式與(yu) 健康和成長結合在一起。滑雪、潛水、學技能,在享受美食盛宴的同時,積極進行身材管理,相約健身,提醒打卡,利用假期悄悄變美蛻變,也成為(wei) 一種新的趨勢。另外,一些老字號匠心獨運,結合當下的飲食趨勢和審美需求,融入新的烹飪技術與(yu) 食材,讓預製菜批量登上中國家庭的團圓飯桌,成為(wei) 龍年春節的新表現。

  水滋潤萬(wan) 物也可以容納百川,能承載、能包容。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就像水一樣,無論個(ge) 體(ti) 煥活傳(chuan) 統文化的形式怎麽(me) 變化,無論是何種“容器”作為(wei) 載體(ti) ,承載的傳(chuan) 統文化,承載的團圓和祝福都不會(hui) 改變。在科技賦能生活的新時代,縱然年貨已經換成了電子產(chan) 品,紅包都用數字人民幣替代,但是那些精美的非遺物件,精致的民族服飾,一聲聲唱腔,紅彤彤的燈籠,好吃的年貨,和各地多元又獨特的新年習(xi) 俗,才是看得見、聽得清、摸得到的屬於(yu) 中國人獨有的文化浪漫。

  民族之於(yu) 世界:

  文化傳(chuan) 播的邊界擴域

  正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所言,任何一個(ge) 族群性的、地方性的節日,如果想在曆史進程中依然具有傳(chuan) 承的活力,就需要在文化傳(chuan) 播、文化接觸的過程當中,保持自身精神文化內(nei) 核的同時,不斷把自己的邊界擴大。龍年春節,我們(men) 看到了許多減少“文化折扣”、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搭載節日的形式進行海外傳(chuan) 播的生動案例。

  比如今年央視春晚西安分會(hui) 場,通過科技賦能和新業(ye) 態的融合創新,將整個(ge) 節目與(yu) 《長安三萬(wan) 裏》這個(ge) 大IP巧妙結合在一起,對傳(chuan) 統之美做沉浸式的現代呈現,不僅(jin) 成為(wei) 當晚的爆款節目,而且借助春晚的全球直播實現了文化傳(chuan) 播的擴域。

  春節期間,普寧南山英歌隊受邀赴英國演出,在倫(lun) 敦街頭吸引了70萬(wan) 人圍觀。海外友人們(men) 紛紛舉(ju) 起手機記錄下精彩瞬間,“倫(lun) 敦刮起英歌舞風”等話題登上了多個(ge) 熱搜榜單。通過這一事件,很多人了解到英歌作為(wei) 廣東(dong) 潮汕地區民間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普寧英歌舞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68歲的陳來發感慨,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前來潮汕拜師學藝,英歌也通過潮汕走向了世界。

  龍年春節良好的市場態勢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思考“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經濟怎麽(me) 結合”,以及“傳(chuan) 統節日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的契機。傳(chuan) 統節日煥活的背後是市場對假日經濟的信心,是產(chan) 業(ye) 對市場有序的自覺維護,是每一個(ge) 人作為(wei) 主體(ti)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自發投入和熱愛,更是傳(chuan) 統節日所承載的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和對文明複興(xing) 的期盼。(文匯報)

  (作者刁基諾為(wei)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教師、中國傳(chuan) 媒大學青年拔尖人才)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