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號”助力揭示太陽噴流磁場結構形成過程
科技日報訊 (記者金鳳)近日,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雲(yun) 南大學、中國科學院雲(yun) 南天文台的科學家團隊合作,利用“羲和號”衛星的Hα光譜成像以及美國太陽動力學天文台的數據,揭示太陽大氣中一種特殊磁場位型的形成過程及其內(nei) 部能量變化情況,為(wei) 太陽噴流過程中的能量儲(chu) 存和釋放機製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guan) 成果發表於(yu) 國際學術期刊《天體(ti) 物理學快報》的“羲和號”專(zhuan) 刊。
噴流是太陽大氣中最普遍的爆發現象之一,在太陽大氣的加熱和物質循環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太陽噴流也是人類迄今為(wei) 止唯一能夠開展多波段、高時空分辨率觀測的天體(ti) 噴流現象。理解太陽噴流的磁場環境及能量釋放過程可為(wei) 理解天體(ti) 噴流提供重要的線索。
“在太陽大氣中,存在一種特殊的磁場位型‘三維扇脊零點結構’,它非常有利於(yu) 能量的儲(chu) 存和釋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許多太陽噴流發生在該結構中。”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博士後段雅丹介紹,在該結構的零點處,磁重聯很容易發生,從(cong) 而導致太陽爆發活動。研究該結構的形成過程,可以幫助我們(men) 更好地理解太陽爆發活動的能量轉換和傳(chuan) 輸過程。
據悉,研究團隊利用國內(nei) 外的高質量觀測資料,對太陽大氣中的一個(ge) 三維扇脊零點磁場係統的誕生、演化和消亡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三維扇脊零點位型是通過從(cong) 太陽內(nei) 部浮現出來的磁場結構與(yu) 背景磁場間的磁重聯而形成的。研究人員觀測到三維扇脊零點磁場位型的形態發生了轉變,從(cong) 最初的軸對稱變為(wei) 非軸對稱。
“該磁場位型的形成演化,與(yu) 太陽爆發活動中能量從(cong) 儲(chu) 存到釋放的過程密切相關(guan) 。”段雅丹說,發生在扇脊零點磁場位型下的噴流爆發通常伴隨環形耀斑帶、核心亮帶以及遠端亮帶的產(chan) 生。值得關(guan) 注的是,“羲和號”Hα光譜成像數據顯示出這三個(ge) 帶都呈現出紅移特征,這提供了噴流過程中等離子體(ti) 運動模式的關(guan) 鍵信息。
“羲和號”科學與(yu) 應用係統總設計師、南京大學教授李川介紹,自2023年8月起,《天體(ti) 物理學快報》為(wei) “羲和號”相關(guan) 研究成果開設了專(zhuan) 刊,此次發表的論文為(wei) 該專(zhuan) 刊的第11篇論文。“該期刊為(wei) 中國天文觀測設備的研究成果開設專(zhuan) 刊,這還是首次。”李川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