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列為(wei) 九項重點任務之首,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久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產(chan) 業(ye) 是發展的根基,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科技創新為(wei)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拓展空間、深度賦能,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轉化載體(ti) 和應用場景,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進,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主要國家圍繞科技創新製高點的競爭(zheng) 空前激烈。科技創新既是我國在新一輪國際競爭(zheng) 中贏得主動、占得先機的關(guan) 鍵,也是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一個(ge) 國家進入工業(ye) 化後期,科技創新取代土地、勞動、資本等初級要素成為(wei) 經濟增長的關(guan) 鍵要素。主要發達經濟體(ti) 都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處在全球科技創新的高位。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瑞士、瑞典、美國、英國、新加坡、芬蘭(lan) 、荷蘭(lan) 、德國、丹麥、韓國位列2023年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ti) 前10位,在基礎共性技術、重大關(guan) 鍵技術、未來前沿技術上具有很強的創新優(you) 勢。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1年,高收入國家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為(wei) 3%左右。強勁的科技創新能力是發達經濟體(ti) 保持強大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實現經濟高水平發展的關(guan) 鍵支撐。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80%左右,技術進步成為(wei) 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隨著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新舊動能轉換成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麵對勞動、資本等傳(chuan) 統要素投入增長動能減弱,加快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人力資本等新增長動能形勢緊迫、至關(guan) 重要。經過多年發展建設,我國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創新平台等科技創新條件不斷改善,為(wei) 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提供了支撐。2022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突破3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到2.54%。目前,我國擁有深圳—香港—廣州、北京、上海—蘇州等全球頂級科技創新集群,科技人才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you) 化,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wan) 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wan) 人年,穩居世界首位,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cong) 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同時,我國以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為(wei) 主的創新平台體(ti) 係不斷完善,重大關(guan) 鍵技術領域追趕步伐加快,新興(xing) 前沿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製約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的技術短板正在逐漸被補齊並在部分領域鍛長。綜合來看,我國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技術突破積厚成勢,為(wei) 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路徑模式轉型、國際競爭(zheng) 力提升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了新動能。
為(wei)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固本培元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迫切要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固本培元中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you) 勢,形成技術供給和場景需求互動演進的持續創新能力,提升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和技術主導權的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能力。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發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結構、路徑模式的深度轉型調整時期。放眼全球,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優(you) 勢獨具,科技創新勢頭向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既具有深厚堅實的基礎條件支撐,也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關(guan) 鍵路徑。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需要科技創新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製造業(ye) 的基本盤、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壓艙石”,但是存在低端產(chan) 品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發展模式粗放、要素約束趨緊、出口市場衝(chong) 擊等問題,亟待重構發展路徑模式、重塑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指出,堅持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chan) 業(ye) ”簡單退出。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核心還是要解決(jue) 效率效益問題。2023年,我國規上工業(ye)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利潤率為(wei) 5.76%,其中,農(nong) 副食品加工業(ye) 為(wei) 2.57%,紡織業(ye) 為(wei) 3.67%,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ye) 為(wei) 4.24%。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需要在技術端發力,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創新突破,全麵推動技術、工藝、裝備和產(chan) 品升級,進一步拓展增效率、提品質、優(you) 結構的發展空間。隻有以技術創新為(wei) 支撐,才能實現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向上”“向優(you) ”“向新”“向綠”改造提升,更好滿足高端化品質化差異化市場需求。
實現產(chan) 業(ye) 自主可控亟待科技創新攻關(guan) 。受壓縮式工業(ye) 化進程和嵌入式國際分工合作路徑影響,跨國企業(ye) 在產(chan) 業(ye) 鏈治理和供應鏈管理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一些技術難度大、市場壁壘高、產(chan) 業(ye) 生態封閉的高精尖產(chan) 業(ye) 被一些發達國家牢牢掌控,我國重點產(chan) 業(ye) 在關(guan) 鍵技術、重大裝備、核心材料、基礎零部件上對外依賴度較高,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運行存在安全風險。根據海關(guan) 總署數據,2023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為(wei) 24590.7億(yi) 元,遠超集成電路出口額。而要實現產(chan) 業(ye) 自主可控,關(guan) 鍵還是要縮小國內(nei) 外技術差距,在突破“技術關(guan) ”的基礎上逐步突破“品質關(guan) ”“市場關(guan) ”。隻有深化創新資源和產(chan) 業(ye) 要素整合,狠抓“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推動科技—產(chan) 業(ye) —市場一體(ti) 聯動,才能打通產(chan) 業(ye) 斷點、暢通協作堵點、補齊發展薄弱點,以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護航。
布局產(chan) 業(ye) 新賽道依賴科技創新突破。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產(chan) 品開發、生產(chan) 製造等環節的兼容性大大提高,從(cong) 科技創新到產(chan) 業(ye) 化應用的周期大幅縮短,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已成為(wei) 發展大勢。新一輪產(chan) 業(ye) 發展競爭(zheng) 立足於(yu) 科技創新競爭(zheng) ,而科技創新隻有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賽道優(you) 勢才能釋放最大增長潛能。隨著全球經貿分工格局深度調整,產(chan) 業(ye) 新賽道既是各國加快布局、角力發展的重點方向,也是我國實現趕超、贏得領先的機遇窗口,對我國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打破以往國際分工體(ti) 係製約、搶占全球新一輪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至關(guan) 重要。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具有創新密集、跨領域融合等特征,搶抓人工智能、商業(ye) 航天、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新能源、數字信息等技術創新窗口,一體(ti) 布局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推動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能夠形成從(cong) 科技創新到產(chan) 業(ye) 化再到市場應用的全生態發展優(you) 勢,培育更具主導性和話語權的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產(chan) 業(ye) 。
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耦合發展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需要堅持係統觀念,深化全鏈條部署、全周期協同、全生態建設,抓住關(guan) 鍵環節、核心領域,打通製約科技產(chan) 業(ye) 一體(ti) 化的關(guan) 鍵堵點,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耦合、協同發展。
全鏈條部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抓住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突破疊加機遇,前瞻布局、一體(ti) 打通科技創新、生產(chan) 製造、市場應用等環節,破除全鏈條全周期合作的障礙堵點,深化跨領域跨環節協同發展。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製,進一步強化產(chan) 業(ye) 化導向,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產(chan) 業(ye) 發展有機融合,縮短先進技術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製造規模化的時間周期,推動新增長點盡快上體(ti) 量、成規模。
大力培育創新引領型企業(ye) 。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優(you) 勢企業(ye) 向創新引領型企業(ye) 躍遷升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補齊研發設計、品牌建設、增值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環節的短板,提高產(chan) 業(ye) 鏈治理能力和國際競爭(zheng) 能級。發揮創新引領型企業(ye) 的牽引作用,強化上下遊企業(ye) 間的技術、產(chan) 品和市場關(guan) 聯,推動全產(chan) 業(ye) 鏈協同創新能力提升,帶動配套企業(ye) 向“專(zhuan) 精特新”方向升級。
擴大創新產(chan) 品推廣應用。聚焦新技術新產(chan) 品應用示範,加強應用場景牽引,促進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創新產(chan) 品首試首用,在真實場景中加速技術的擴大應用和迭代升級。更好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拓展國內(nei) 外市場,為(wei) 創新產(chan) 品技術迭代和性能升級創造足夠的市場空間,在更多領域形成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優(you) 化新興(xing) 領域競爭(zheng) 發展生態。優(you) 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政策,對新興(xing) 領域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激發各類企業(ye) 發展動力和活力,推動創新資源和產(chan) 業(ye) 要素在更大範圍內(nei) 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引導各地結合自身優(you) 勢條件,開展科技創新攻關(guan) 和產(chan) 業(ye) 創新布局,防止在部分新興(xing) 行業(ye) 出現重複布局、內(nei) 卷式競爭(zheng) 。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chan) 業(ye) 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泉紅、研究員徐建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