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誠和《金石錄》
北宋時期,金石收藏之風日盛,金石學著作有很多種,趙明誠的《金石錄》則是集大成者。
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密州(今山東(dong) 諸城)人,北宋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的第三子。
趙明誠年少時喜收蓄前代石刻,10歲始收藏古器、文物。趙明誠21歲在太學讀書(shu) 時,與(yu) 李清照結婚,李清照亦對金石喜愛、癡迷。兩(liang) 家寒族,清貧簡樸,趙明誠常把衣服押在當鋪取五百銅錢,購買(mai) 碑文,夫妻展玩、研析。
趙明誠成年後,立“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誌”。北宋崇寧四年父蔭入仕,授鴻臚少卿。北宋大觀元年三月,他的父親(qin) 遭蔡京誣陷,追奪贈官,趙明誠受株連,被罷官,並入獄。
北宋大觀二年,趙明誠出獄後,與(yu) 李清照從(cong) 汴京回到青州故居。《尚書(shu) ·禹貢》記載:青州“屬古齊國中樞,所遺文物眾(zhong) 多,豐(feng) 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時有出土”。趙明誠收集了一批有價(jia) 值的石刻資料拓片,如《東(dong) 魏張烈碑》《北齊臨(lin) 淮王像碑》及帶有銘文的古戟、古觚、古爵等。
北宋大觀三年,趙明誠與(yu) 李擢、李躍共遊靈岩寺,北宋政和三年,趙明誠再遊靈岩寺,探賞唐代書(shu) 法家、碑刻大家李邕所撰《靈岩寺碑頌並序》。李邕的書(shu) 法、文章、碑刻被譽為(wei) “北海三絕”。趙明誠曾四訪靈岩,收獲頗豐(feng) 。
由於(yu) 曆代帝王都曾封禪泰山,泰山上的古建群落、碑碣石刻遍布。趙明誠登泰山,獲《唐登封紀號文碑》大小字兩(liang) 種碑刻,拓《秦泰山刻石》,其碑為(wei) 秦丞相李斯撰文並書(shu) 丹,屬秦篆書(shu) 體(ti) ,是極其重要的曆史文物。
在青州閑居十幾年,趙氏夫婦收藏的文物裝滿十餘(yu) 間屋。趙明誠新建“歸來堂”,存其金石、古器、字畫等,分門別類置放,成為(wei) 北方藏書(shu) 名樓。
北宋宣和二年,趙明誠父親(qin) 趙挺之冤案昭雪,趙明誠被起用,接連做萊州和淄州太守。這是他搜尋、收藏、整理金石最集中、最有成就的時期,自言其收藏“凡二十年而後粗備”,頗有成就感。
趙明誠在《金石錄》中,為(wei) 《鄭羲碑》(即《鄭文公碑》)上下二碑題跋:“初餘(yu) 為(wei) 萊州,得羲碑於(yu) 州之南山,其末有雲(yun) :‘上碑在直南二十裏天柱山之陽,此下碑也。’因遣人訪求,在膠水縣(今平度)界中,遂模得之。”鄭羲是北魏大臣,曾任萊州刺史。鄭道昭是鄭羲幼子,被譽為(wei) “魏筆體(ti) ”鼻祖,人稱“書(shu) 法北聖”。
居青州任萊州太守期間,趙明誠和李清照金石研究收獲巨大。“每日晚,吏散”後,兩(liang) 人將收集的拓片每十片按束捆紮,逐束考訂作注,每晚“校勘二卷,跋題一卷”方憩,使《金石錄》“靜治堂裝卷初就”。
北宋靖康元年,趙明誠調任淄州(今淄博市淄川區)太守。淄州文物繁多,趙明誠搜羅頗豐(feng) ,《金石錄·卷十三》說:“右齊鍾銘,宣和五年,青州臨(lin) 淄縣民於(yu) 齊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數十種,其間鍾十枚,有款識,尤奇。今世所見鍾鼎銘文之多,未有逾此者。今餘(yu) 所藏,乃就鍾上摹拓者,最得其真也。”
趙明誠的所為(wei) ,得到了許多讀書(shu) 人的支持。任萊州知州的第三年,趙明誠在《唐富平尉顏喬(qiao) 卿碣》題跋:“有朝士劉繹如者,漢陽人,家藏漢、唐石刻四百卷,以餘(yu) 集錄闕此碣也,輒以見贈。宣和癸卯中秋在東(dong) ,一本闕‘十年’二字,惟雲(yun) ‘屏居鄉(xiang) 裏’,看來有‘十年二字者為(wei) 勝,茲(zi) 取之’。”
這段記載表明,當時趙明誠正在編纂《金石錄》,但有些史料未全,劉繹如將收藏的400卷漢唐石刻贈送給他,供其補缺編就,後在萊州靜治堂裝訂成冊(ce) 。
出守淄州期間,是趙明誠、李清照兩(liang) 人相濡以沫、共研金石最有成就的時期。據繆荃蓀《雲(yun) 自在龕隨筆》卷二引載,一天趙明誠從(cong) 隱居老人邢有嘉手中淘得一本白居易手書(shu) 《楞嚴(yan) 經》,端麗(li) 雋爽的筆跡使趙明誠狂喜不已,連夜跨馬返回,到淄川城家中時已二鼓,立即和李清照烹上一壺“小團龍”茶,“相對展玩咀嚼”,反複欣賞,兩(liang) 見燭跋,猶不欲寐。
北宋大觀二年至南宋建炎元年,趙明誠夫妻二人“廢寢忘食而求”,踏遍齊魯大地,對所存重要金石整理作解,鑄成“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在李清照的幫助下,趙明誠在淄川知州任上最終完成了《金石錄》,被後人譽為(wei) “歐陽修之後的金石研究集大成者”。
南宋建炎元年,趙明誠調知江寧府,建炎三年移知湖州。此時,金兵入侵,趙明誠未赴任,夫妻二人在國難中流亡,趙明誠病逝於(yu) 建康。李清照中年喪(sang) 夫,創巨痛深,她始終將《金石錄》帶在身旁。南宋紹興(xing) 二年,李清照寓居臨(lin) 安,花兩(liang) 年時間對遺稿作最後潤色,終得完成。
在趙明誠去世四年後,李清照在家中整理書(shu) 籍,翻出《金石錄》,因趙明誠生前已寫(xie) 了《金石錄》序文,李清照便深情地寫(xie) 下了千古奇文《金石錄後序》,詳述了夫婦所藏金石書(shu) 畫等聚散經過,抒發了悼念亡夫、追思故物的情懷,可謂李清照自傳(chuan) 。清代詩人王士禎把《金石錄》定為(wei) 趙明誠、李清照二人合著。
李清照病故後,《金石錄》完好地被送到福建泉州趙明誠之兄趙思誠處,南宋紹興(xing) 二十六年得以刊行於(yu) 世。
《金石錄》共三十卷,上始於(yu) 夏、商、周,下止於(yu)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鍾、鼎、甗、鬲、盤、匜、尊、敦所銘刻文字,均見於(yu) 金石拓本二千卷,並一一訂正訛謬,去偽(wei) 存真,品評優(you) 劣,內(nei) 容十分豐(feng) 富。
《金石錄》書(shu) 體(ti) 例仿照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但把目和題跋合為(wei) 一書(shu) ,按時代先後排列,又題跋了五百零二種,是很有用的曆史文獻。《金石錄》所收題跋的大部分原石及拓本都已不傳(chuan) ,靠《金石錄》把其中部分內(nei) 容保存下來,補充前人的缺漏,修正前代的訛誤,收錄內(nei) 容廣博,考證過程嚴(yan) 密,對後世金石學、檔案學和考據學都有重要價(jia) 值。
《金石錄》經典巨著,尤為(wei) 注重碑刻與(yu) 史料的對比,糾正和彌補了許多典籍中的錯誤和不足,憑借金石資料整理出了政治、經濟、風俗、書(shu) 法、文字等多方麵的知識,成為(wei) 繼《集古錄》後另一部規模更大、更有價(jia) 值的金石研究學專(zhuan) 著。朱熹讚其“序次益條理,辯證益精博”“文字煞做得好”。
清代高宗乾隆帝主持編修的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叢(cong) 書(shu) 《欽定四庫全書(shu) 》,將《金石錄》收錄其中。
《金石錄》考訂精核,評論獨具卓識,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zhuan) 著之一,在學界和收藏界被視為(wei) 珍寶。
現今,這部書(shu) 仍然是研究古代金石的必讀之書(shu) ,是考古學界、史學界和收藏鑒賞界不可或缺的工具書(shu) 。
(齊魯晚報 吳濟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