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收入恢複增長 從“賬本”看財政政策發力
近期,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2023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4年預算草案的報告陸續公開。預算報告總結上一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對本年度預算作出安排,並明確相關(guan) 政策措施。各地去年財政收入情況如何,預計今年收支呈現什麽(me) 走勢?今年將如何推進財政改革、防範財政風險?從(cong) 各地政府“賬本”中,可以一窺究竟。
促進收入恢複增長
受益於(yu) 經濟回升向好,加上2022年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拉低基數等因素影響,2023年全國財政收入呈現出恢複性增長。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1萬(wan) 億(yi) 元,增長6.4%。就地方來看,東(dong) 部、中部、西部、東(dong) 北地區收入分別增長6.7%、6.9%、10.7%和12%,31個(ge) 省份財政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
各地預算報告披露了2023年財政收入情況,顯示出財政收入實現持續恢複性增長。比如,廣東(dong) 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9萬(wan) 億(yi) 元,增長4.3%,總量連續33年居全國首位。此外,北京市、湖南省、湖北省、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8.2%、8.3%、12.5%、9.1%。
“2023年麵對各種困難,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一方麵,恢複性增長的財政收入,不但保障了財政可持續性,也為(wei) 宏觀政策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另一方麵,始終保持較強的支出強度,在多種財政工具的有效組合下,財政政策對於(yu) 經濟恢複、社會(hui) 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京國家會(hui) 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旭紅說。
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分析,從(cong) 總量上看,2023年地方財政收入普遍呈現恢複性增長;從(cong) 區域結構上看,東(dong) 部、中部、西部、東(dong) 北地區增速逐級上升,表明我國區域財政經濟差距正逐步縮小,高質量發展特色明顯,區域經濟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逐步釋放。
2024年,在經濟持續回升的帶動下,財政收入有望保持恢複性增長。比如,廣東(dong) 省表示,隨著國家和省出台的係列穩經濟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全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為(wei) 財政收入增長奠定了基礎。福建省也強調,全省經濟在固本培元中總體(ti) 回升向好,經濟運行持續保持恢複,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為(wei) 財政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同時,由於(yu) 支出保持剛性,“緊平衡”態勢依然較明顯。廣東(dong) 省預算報告指出,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一些企業(ye) 麵臨(lin) 經營壓力,加上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都將影響財政收入增長,財政增收壓力依然較大。作為(wei) 中部省份,江西省也提出,財政增收麵臨(lin) 較大壓力,收入結構和質量有待優(you) 化,收支“緊平衡”狀況突出。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麵對財政收支“緊平衡”的總體(ti) 態勢,各地如何落實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的要求?
廣東(dong) 省提出,在適度加力方麵,主要是加強財政資源統籌,組合使用財政政策工具,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確保重點支出保障到位,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在提質增效方麵,主要是推進財政管理法治化、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更好發揮財政政策效能。按照預算安排,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1%。
江西省則提出,科學合理安排收入預期,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有效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同時,支出安排統籌兼顧、優(you) 化結構,提高財政支出精準性有效性。按照預算安排,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2023年執行數增長4%,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2023年匯總預算數增長5.4%。
同時,各地預算報告從(cong) 加強民生保障、發揮專(zhuan) 項債(zhai) 券作用、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等方麵,進行了具體(ti) 部署。
“2024年,雖然仍麵臨(lin) 著不少結構性矛盾,但各地經濟增長的內(nei) 生動力在不斷增強,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有利於(yu) 進一步促進財政收支平衡,助力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更好效能。”李旭紅說。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ti) 製改革”。在今年各地的預算報告中,“改革”是一個(ge) 重要關(guan) 鍵詞。
在預算管理方麵,各地部署了一係列改革舉(ju) 措。比如,北京市提出,“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其中,預算績效管理被擺在重要位置,具體(ti) 包括製定重點領域全成本績效分析工作規範,強化市、區、街道(鄉(xiang) 鎮)聯動,鞏固全成本績效預算管理改革成效;新增選取部分二級預算單位試點編製整體(ti) 績效目標;指導單位強化項目管理主體(ti) 責任,提高事前評估工作實效。
湖南省提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以“零”為(wei) 起點,所有支出按照“先定事後定錢”的原則,實事求是編製預算;強化全口徑預算管理,深入推進專(zhuan) 項資金、跨部門資金、財政撥款與(yu) 單位資金統籌整合,集中財力辦大事。
“當前,要進一步推進地方預算績效改革。我國財政支出的‘大頭’在地方,不管是財政過緊日子的要求,還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都必須不斷提高財政支出績效,真正將財政資金花在改善民生、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領域。”白彥鋒表示。
推進省以下財政體(ti) 製改革工作,也是各地預算報告部署的一個(ge) 重點內(nei) 容。比如,湖南省提出,適度強化省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規範跨區域收入劃分辦法,調整園區財政體(ti) 製,完善轉移支付分配辦法,完善引導市縣高質量發展的激勵約束機製,加強鄉(xiang) 鎮財政和村賬管理,激發調動各方積極性主動性,確保市縣財政運行穩健、長期、可持續。
四川省提出,有序推進省以下財政體(ti) 製改革,研究完善擴權強縣財政管理體(ti) 製,進一步理順政府間財政關(guan) 係。建立轉移支付分配與(yu) 市縣經濟財政發展實績掛鉤機製,強化激勵約束導向。堅持項目化、競爭(zheng) 化、放大化,加快轉變財政支持方式。
2024年是我國1994年分稅製改革30周年,也是推進“十四五”規劃綱要落實落地的關(guan) 鍵一年。白彥鋒認為(wei) ,要因地製宜推進省以下財稅體(ti) 製改革,持續釋放財政體(ti) 製改革紅利,調動地方財政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夯實我國財政可持續運作的製度基礎。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縱深推進以及國內(nei) 外經濟、社會(hui) 環境的變化,積極謀劃新一輪的財稅體(ti) 製改革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yi) ,其中省以下財政體(ti) 製的改革是關(guan) 鍵環節,一方麵有助於(yu) 化解當前地方財政存在的風險,消除地方經濟發展的障礙;另一方麵有助於(yu) 為(wei) 宏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李旭紅說。
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要求,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從(cong) 預算報告中可以看出,各地統籌發展和安全,部署防範化解財政風險,強化重點領域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
基層“三保”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和基層正常運轉,以及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hui) 大局穩定。湖北省把“堅決(jue) 兜牢‘三保’底線”列在2024年預算編製主要原則的首條,明確突出財政為(wei) 民、財政惠民,新增財力進一步向民生和社會(hui) 事業(ye) 傾(qing) 斜,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切實提高基層“三保”保障能力。
四川省提出,守住安全運行防線,實施“三保”預算閉環編製、資金精準調撥、執行穿透監控,加強預警提醒和應急處置,確保不發生“三保”風險事件;強化基層庫款監測調度,穩妥推進存量暫付款處置,防範資金支付風險。
近年來,我國堅持化存量遏增量,紮實推進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防範化解。近日,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指出,按照黨(dang) 中央部署要求,經過各方麵協同努力,地方債(zhai) 務風險得到整體(ti) 緩解,為(wei) 做好下一階段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接下來,各地如何進一步推進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zhai) 務風險?廣東(dong) 省提出,加強地方政府債(zhai) 務管理,管好用好新增債(zhai) 券資金,科學做好新增債(zhai) 券項目儲(chu) 備和發行安排,提高債(zhai) 券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專(zhuan) 項債(zhai) 券投後管理,按時足額還本付息;堅決(jue) 遏製新增隱性債(zhai) 務,防範化解政府債(zhai) 務風險,鞏固全域無隱性債(zhai) 務試點成果。
“長效機製”成為(wei) 不少地方強調的重點。比如,湖北省部署,以化債(zhai) 為(wei) 切入點推動大財政體(ti) 係建設,探索編製“一本賬、一張表”,為(wei) 研判政府財力、風險和債(zhai) 務空間提供科學支撐;健全化債(zhai) 長效機製,嚴(yan) 格落實既定化債(zhai) 舉(ju) 措,積極穩妥控增量、去存量。建設政府債(zhai) 券全生命周期管理係統,實現“借用管還”閉環管理。
“如何有效穩妥地化解地方債(zhai) 務風險是當前部分地區麵對的一個(ge) 重要挑戰,一方麵要守住風險底線,規範債(zhai) 務管理,另一方麵還需要創新組合財政金融工具以及盤活資產(chan) ,積極化解隱性債(zhai) 務,同時還要兼顧地方經濟穩定與(yu) 發展的大局,爭(zheng) 取在發展中解決(jue) 存量問題。”李旭紅表示。
曾金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