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筼簹湖治理經驗 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光明論壇】
從(cong) 汙水橫流、魚蝦絕跡,到水清岸綠、白鷺嬉戲;從(cong) 人人掩鼻的“臭水湖”到生意盎然的“城市會(hui) 客廳”——筼簹湖的蝶變,彰顯著廈門樹牢“生態立市”之誌的堅定決(jue) 心,記錄著高水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步伐。“筼簹湖何時不再黑臭?”1988年,習(xi) 近平同誌在廈門工作期間,麵對人民群眾(zhong) 的呼聲,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20字方針,拉開了筼簹湖綜合治理序幕。30多年來,廈門“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秉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理念,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勾勒出一幅美麗(li) 中國的“廈門畫卷”,譜寫(xie) 出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的和諧樂(le) 章。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強高品質生態環境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總體(ti) 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的出台,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築牢製度基礎。隨著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zhong) 對優(you) 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已經成為(wei) 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麵。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wei) 幸福生活的組成部分,就要讓人們(men)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實惠,擁有良好生態環境,保障身體(ti) 健康,實現生產(chan) 力發展、人民幸福、生態美好三者的協調並進,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切實感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
高品質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zhong) 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基本內(nei) 容。積極回應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宗旨所在。遙想1992年,筼簹湖上迎來一場久違的龍舟賽。廈門市民聚集在筼簹湖兩(liang) 岸,不僅(jin) 為(wei) 比賽歡呼,更為(wei) 筼簹湖的治理成效鼓掌。近年來,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wei)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內(nei) 容和重要任務,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創造了舉(ju) 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一方麵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重點解決(jue) 損害群眾(zhong) 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真正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幹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生態權益。另一方麵要從(cong) 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觀念的革新和變化入手,充分調動人民群眾(zhong) 的內(nei) 生動力,推動全民持續提升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廣泛參與(yu) 到環境整治、保護生態實踐中,讓樂(le) 享綠色生活、保護生態環境成為(wei) 社會(hui) 新風尚。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zhong) 共同參與(yu) 、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ye) ,要把建設美麗(li) 中國轉化為(wei) 全體(ti) 人民自覺行動。每個(ge) 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始終把美麗(li) 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突出位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理念貫穿生態文明建設過程,在實踐中加深對綠色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認識。要堅持把解決(jue) 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wei) 民生優(you) 先領域,著力推進美麗(li) 藍天、美麗(li) 河湖、美麗(li) 海灣、美麗(li) 山川建設,打造美麗(li) 中國先行區、美麗(li) 省份、美麗(li) 城市、美麗(li) 鄉(xiang) 村,把優(you) 美的生態環境作為(wei) 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多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未來,讓我們(men) 攜手奮進、砥礪前行,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chuan) 播者和模範踐行者,不斷探索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共同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不斷開創美麗(li) 中國建設新局麵,一起徜徉在天藍雲(yun) 白、河清岸綠的美景之中,同心協力描繪美麗(li) 中國新畫卷。
(作者:楊茹瑋,係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革命精神與(yu) 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京曉莊學院環境科學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