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走出初創階段 邁入發展“快車道”
商業(ye) 航天:昂首闊步邁入發展“快車道”
◎本報記者 付毅飛
編者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本報《兩(liang) 會(hui) 特刊》今起推出“科技賦能強產(chan) 業(ye) ”係列報道,聚焦商業(ye) 航天、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chan) 業(ye) ,展現我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的實踐成果和經驗,探索產(chan) 業(ye) 未來發展路徑。
今年1月,廣州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宇航)發布消息稱, “力箭二號”液體(ti) 運載火箭將於(yu) 2025年執行首次飛行任務,發射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研製的低成本貨運飛船,開展在軌全流程考核驗證。
這是我國商業(ye) 航天企業(ye) 首次參與(yu) 空間站低成本貨物運輸工程研製及發射任務。
“可以說,我們(men) 正跨入航天工業(ye) 令人激動的新時代。”中科宇航副總裁、“力箭二號”總指揮楊浩亮說。
2023年,中國商業(ye) 航天表現亮眼。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家龐之浩日前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商業(ye) 航天已經走出初創階段,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亮點頻出,民營火箭“長勢喜人”
據統計,2023年我國民營火箭共實施發射13次,成功入軌12次,創造了我國商業(ye) 航天新紀錄,而且亮點頻出。
其中,固體(ti) 運載火箭的表現日趨成熟穩定。2023年12月5日,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射“穀神星一號”,順利將2顆衛星送入軌道。2023年,公司共實施7次發射,其中包括1次海射。雖然有一次發射失利,但公司在75天後再次發射成功,迅速恢複了高密度發射交付進程。
今年1月11日,一枚造型“呆萌”的火箭在山東(dong) 海陽附近海域發射升空。這枚由東(dong) 方空間(山東(dong) )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型火箭,創造了全球起飛推力最大固體(ti) 運載火箭、世界首型全固體(ti) 捆綁運載火箭等紀錄。
2023年,國內(nei) 民營液體(ti) 火箭也開始嶄露頭角。4月2日,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三級中型火箭“天龍二號”首飛成功,打破了全球20多年來民營液體(ti) 火箭首飛皆失利的“魔咒”。
同年7月12日,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研製的“朱雀二號”火箭發射,成為(wei) 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填補了國內(nei) 液體(ti) 火箭型譜的空白。12月9日,“朱雀二號”再次發射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技術狀態成熟度和穩定性。
民營火箭“長勢喜人”,但中科創星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創始合夥(huo) 人李浩指出,中國民營火箭發展仍處於(yu) 初創階段。“隻有當火箭公司開始能規模化運營,將成本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或是更低,並擁有良好的市場占有率時,民營火箭才真正‘騰飛’。”他說,“要實現這一目標,液體(ti) 可重複使用火箭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案。”
對此,已有數家公司開展嚐試。2023年11月2日,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雙曲線二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驗證火箭,完成了我國首次液體(ti) 火箭全尺寸一子級的垂直起降與(yu) 重複使用飛行試驗。12月10日,公司用同一枚火箭再次完成“蚱蜢跳”,實現了國內(nei) 首次火箭複用飛行。該公司液體(ti) 火箭總設計師季海波透露,正在研製的中大型可重複使用火箭“雙曲線三號”計劃於(yu) 2025年底發射。
今年1月19日,藍箭航天“朱雀三號VTVL-1”可重複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驗證火箭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飛行試驗任務。記者了解到,“朱雀三號”低軌運載能力達21.3噸,一子級可複用20次,有望在2025年具備首飛能力。未來該火箭的發射成本或將達到每公斤2萬(wan) 元左右,相比目前國內(nei) 民營火箭每公斤約8萬(wan) 至11萬(wan) 元,發射價(jia) 格大幅降低。
不斷創新,商業(ye) 衛星“百花齊放”
近日,廣州瀝心沙大橋被一艘集裝箱船碰撞橋墩,導致橋麵斷裂。事發後,“吉林一號”高分03D08星迅速拍攝並傳(chuan) 回了現場圖像。
“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衛星)研製,目前有108顆衛星在軌運行,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亞(ya) 米級商業(ye) 遙感衛星星座。今年1月,長光衛星成功完成我國首次星間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遙感影像傳(chuan) 輸試驗,為(wei) 解決(jue) 超高分辨遙感星座海量影像數據實時下傳(chuan) 問題提供了技術保障。
長光衛星副總經理、衛星型號總設計師鍾興(xing) 認為(wei) ,建設低軌衛星星座是商業(ye) 衛星發展的重要趨勢。他表示,規模化星座將給傳(chuan) 統衛星應用服務模式帶來顛覆性轉變,使其從(cong) 技術主導轉向市場和應用主導,特別是消費應用主導。
2023年我國共研製發射221個(ge) 航天器,其中商業(ye) 衛星120個(ge) 。在衛星產(chan) 能提升的同時,各公司也在不斷開展新技術探索。
2023年7月23日,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航天)“靈犀03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柔性太陽翼包絡小、重量輕,適合衛星大批量堆疊發射,有利於(yu) 加速衛星互聯網建設。
同年11月21日,銀河航天又披露了一款形似太空飛毯的衛星。這種相控陣天線和太陽翼一體(ti) 化的通信衛星,同時擁有巨大的天線麵積和強大的能源係統,將用於(yu) 支持手機直連衛星的寬帶通信需求。
該公司董事長兼CEO徐鳴認為(wei) ,未來空天信息產(chan) 業(ye) 將帶來巨大的商業(ye) 發展機會(hui) 。隨著手機直連技術的發展,衛星通信運營與(yu) 地麵運營將相互協同,大眾(zhong) 消費市場也將得到開發。
2023年12月17日發射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搭載了由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微科技)研製的“迪邇一號·梁溪號”。該衛星主要用於(yu) 在軌開展小型無人太空飛船平台技術驗證,為(wei) 紫微科技後續研製B300係列商業(ye) 飛船積累經驗。
紫微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曉敏介紹,B300係列飛船包括返回版和留軌版。前者具備天地往返運輸能力;後者可以獨立在軌飛行,作為(wei) 開展空間科學試驗與(yu) 研究的平台。此外,該公司正在打造麵向空間站常態化運營的C2000係列低成本貨運飛船,以及麵向太空旅遊的軌道級載人飛船。
前景看好,商業(ye) 航天仍需加快步伐
2023年12月,位於(yu) 海南省文昌市東(dong) 郊鎮的海南國際商業(ye) 航天發射場一派熱鬧景象,約1500名建設者在工地上忙碌著。該發射場計劃於(yu) 2024年實現常態化發射,目前一號工位已竣工,二號工位正在加快建設。
龐之浩表示,隨著未來商業(ye) 發射需求快速增長,商業(ye) 航天發射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將麵臨(lin) 重大考驗。尤其是可重複使用火箭投入應用後,從(cong) 火箭回收、維護、再次加注到保持高頻次發射,目前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jue) 。他認為(wei) ,未來幾年內(nei) ,我國商業(ye) 航天基礎設施將逐漸完善。
藍箭航天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昌武預測,未來5年內(nei) 中國商業(ye) 航天發射能力可達每年100次。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shu) (2023年)》顯示,2023年,社會(hui) 資本麵向航天投資約60億(yi) 元。對商業(ye) 航天的投資何時能獲得回報?李浩認為(wei) ,實現資金上的回報還很遙遠,但這是正確且必須要布局的戰略方向。“目前的商業(ye) 航天,還處於(yu) 非常初步的太空基礎設施建設和布局階段。當成本大幅降低,太空基建逐漸完善,就會(hui) 有越來越多應用場景和商業(ye) 模式湧現出來。”他說,“從(cong) 投資視角看,我們(men) 隻需要找到最好的初創公司,支持和陪伴他們(men) 成長。”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將商業(ye) 航天作為(wei) 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重要扶持領域。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持續出台扶持政策,不斷優(you) 化商業(ye) 航天發展環境,給從(cong) 業(ye) 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楊浩亮表示,政府在政策層麵上的支持,航天“國家隊”在技術層麵上的“哺育”,都為(wei) 商業(ye) 航天企業(ye) 發展帶來了力量和信心。
龐之浩也建議,希望國家在任務、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麵更多向商業(ye) 航天企業(ye) 傾(qing) 斜,加大力度推動中國商業(ye) 航天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