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盲盒社交”當以“雙重安全”為前提

發布時間:2024-03-04 14:19: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老鷹

  “找一群陌生人一起聚餐?”近日,一種名為(wei) “盲盒社交”的社交形式在網上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參與(yu) 。參與(yu) 者介紹,“盲盒社交”的參與(yu) 者彼此均為(wei) 陌生人,活動中的同伴身份未知,有參與(yu) 者表示在此類活動中結交了很多新朋友,但也有組織者坦言參與(yu) 活動時遇到過有人不禮貌的行為(wei) 。如同盲盒一樣的不確定性,成為(wei) 了此類社交的特點。

  很多人社交圈子小、交友渠道有限。有調查顯示,七成女性認為(wei) 社交圈過窄;社交圈固定是年輕人交友困境之一。這意味著很多人渴望擴大社交麵,以實現交友婚戀、調劑生活、增加人脈等目的。“盲盒社交”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不過,“盲盒社交”與(yu) “盲盒商品”都有一個(ge) 共同的特點,在帶來新鮮刺激的同時也帶來不確定性。

  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不少新型社交方式,比如“露營社交”“遊戲社交”“健身社交”“讀書(shu) 社交”“旅遊社交”等,但“盲盒社交”有其獨特之處:其一,由於(yu) 社交對象存在不確定性,會(hui) 讓人感到刺激和好玩;其二,因為(wei) 社交對象是陌生人,交流不用顧慮太多,沒有壓力;其三,有利於(yu) 鍛煉人的社交能力,可篩選與(yu) 自己誌趣相投的人。當然,也能擴大社交圈子。

  不過,“盲盒社交”不確定性也意味著暗藏某些風險。如同“盲盒商品”存在“三無”、假冒偽(wei) 劣等風險一樣,“盲盒社交”同樣存在不少風險,總結起來主要是人身安全、財產(chan) 安全方麵的風險。由於(yu) “盲盒社交”存在隨機性,參與(yu) 者事先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人身安全就麵臨(lin) 各種隱患。比如報道中披露,有參與(yu) 者被發現騷擾女性,這就容易威脅到人身安全。

  另外,不排除有人利用“盲盒社交”實施詐騙。如今,不僅(jin) 線上存在各種電信網絡詐騙,線下也存在各種詐騙行為(wei) 。如果某些人冒充“高富帥”或者“白富美”參與(yu) “盲盒社交”,就有可能通過誘騙投資等手段,對他人實施詐騙。這是因為(wei) ,“盲盒社交”最大弊端是參與(yu) 者身份等信息不透明,這就容易給騙子提供詐騙的機會(hui) 。如何防範“雙重危險”需要重視。

  筆者以為(wei) ,“盲盒社交”存在有其現實意義(yi) ,但必須以“雙重安全”為(wei) 前提。作為(wei) 這類活動的組織者要盡到安全責任。具體(ti) 包括對參與(yu) 者盡到安全提醒義(yi) 務,提醒事項越詳細越好;對參與(yu) 者在報名環節進行必要的身份等信息核實;對參與(yu) 者的行為(wei) 有必要“約法三章”,最好用合同約束。不管組織者是公益還是商業(ye) 目的,組織這類活動時都應履行安全保障義(yi) 務。

  每個(ge) 參與(yu) 者也要提升自身安全意識。雖然可以和陌生人說話,但溝通要有安全尺度,不能透露涉及人身安全、財產(chan) 安全的關(guan) 鍵信息。對於(yu) 行為(wei) 不檢點的參與(yu) 者,要麽(me) 敬而遠之,要麽(me) 向組織者投訴,決(jue) 不能因為(wei) 參與(yu) “盲盒社交”被騙財騙色。一旦遭遇損失,受害者應該依據《民法典》等法律規定,向侵權者、活動組織者進行索賠。這也是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麵。

  根據《民法典》規定,群眾(zhong) 性活動組織者如果未盡到安全保障義(yi) 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盲盒社交”是否安全,關(guan) 鍵在組織者依法盡責。有專(zhuan) 家也提醒,涉及陌生人社交的行為(wei) 可能會(hui) 遇到騙子或壞人,參與(yu) 者和組織者都要注意甄別。有關(guan) 方麵要加強引導規範。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