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南僑機工回國抗日85周年:赤子之心常在

發布時間:2024-03-04 14:4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昆明3月3日電 (陳晨)“重返滇緬戰場 講好雲(yun) 南故事”大型公益講座周末在昆明抗戰勝利紀念堂舉(ju) 行,85年前南僑(qiao) 機工回國抗日的曆史在華僑(qiao) 大學教授林少川的講述下再度鮮活。

  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中國重要港口和對外交通要道基本淪陷。1938年新修建的從(cong) 中國昆明到緬甸臘戌的滇緬公路,成為(wei) 當時中國和外部世界聯係的唯一國際通道。當時,這條緊急搶修的戰時“生命線”,急缺大批技術嫻熟的司機與(yu) 機修人員。1939年2月,愛國僑(qiao) 領陳嘉庚發布《南僑(qiao) 總會(hui) 第6號通告》,號召南洋華僑(qiao) 機工回國服務。來自馬來西亞(ya) 、泰國、新加坡等地的3200餘(yu) 名南洋華僑(qiao) 響應,短短數月就組成“南洋華僑(qiao) 機工回國服務團”,分9批抵達昆明支援抗戰。這個(ge) 特殊的華僑(qiao) 群體(ti) ,被稱作“南僑(qiao) 機工”。

  “他們(men) 是華僑(qiao) 史上最有組織、規模最大、最英勇悲壯的抗日英雄群體(ti) 。”林少川說,“但南僑(qiao) 機工的事跡一度塵封,鮮為(wei) 人知。”

  歲月幾度秋,英魂使筆驅。1985年8月15日,67歲的南僑(qiao) 機工老人蔡漢良找到了在華僑(qiao) 大學教華僑(qiao) 史的林少川,向他講述了那段告別南洋、歸國抗戰、出生入死的曆史。

  “不聽不知道,一聽不得了!”林少川當即決(jue) 定,“我要把他們(men) 寫(xie) 出來、傳(chuan) 播出去。”

  自此,林少川致力“重拾”南僑(qiao) 機工抗戰史,四十載歲月中,他曾隻身深入雲(yun) 南、四川等8個(ge) 省共計64個(ge) 市縣進行采訪調查,找到一百多位南僑(qiao) 機工及部分遺屬,搶救整理曆史證件、檔案史料等大量一手資料。《陳嘉庚與(yu) 南僑(qiao) 機工》《烽火赤子心:滇緬公路上的南僑(qiao) 機工》《赤子功勳 民族忠魂》等著作陸續出版,歸國赤子模糊的身影開始逐漸清晰鮮活。

  新加坡華僑(qiao) 、卓有聲望的機械工程師王文鬆自帶全副機修器具,帶領同伴10餘(yu) 人回國,招聘告示顯示的機工月薪隻有他原先工資的不到二十分之一;馬來西亞(ya) 華僑(qiao) 李月美女扮男裝與(yu) 弟弟李錦容一同回國抗戰,直到在滇緬公路翻車受傷(shang) 才被發現是女郎;劉瑞齊瞞著家人在新婚之夜放下婚戒、手表和鑰匙,告別熟睡中的新婚妻子奔赴戰場;新加坡華僑(qiao) 許誌光將一家老小送回故鄉(xiang) 福建,了卻牽掛,一心參戰……

  “1939年2月至8月的半年內(nei) ,司機、修理工、富家子弟、工程師、大學生等紛紛響應號召,前後9批、約3200名華僑(qiao) 回國擔負起滇緬公路抗日軍(jun) 運任務。”林少川說道,“他們(men) 放棄了平靜的海外生活,心甘情願來滇緬公路上闖一個(ge) 個(ge) 生死關(guan) 。”

  在滇緬公路上,每個(ge) 南僑(qiao) 機工都要闖“險路關(guan) ”“雨季關(guan) ”“瘴瘧關(guan) ”“空襲關(guan) ”四個(ge) 生死關(guan) 。在緊張的軍(jun) 事運輸中,南僑(qiao) 機工沿途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橫斷山脈、高黎貢山,要橫穿激流水深的漾濞江、瀾滄江和怒江,還要穿過“煙瘴之地”。

  “一旦出現翻車,車毀人亡是唯一的結果;一旦被敵機看到,就屍骨無存。”林少川說,“雨季的時候行車就像老牛拖犁,南僑(qiao) 機工備著長長的木板放在車上,碰到比較危險的路段就當枕木用。”

  關(guan) 關(guan) 難過關(guan) 關(guan) 過。功果橋一半橋麵被炸入瀾滄江,南僑(qiao) 機工就用144個(ge) 汽油桶紮成大浮筏過江;空襲不斷,滇緬公路兩(liang) 旁少有樹木、難以隱藏,南僑(qiao) 機工就轉在夜間閉燈攀緣坡度約60度、需180度拐彎的“二十四道拐”······

  據記載,1939年至1942年間,當時所有的國際援助物資約50萬(wan) 噸,九成以上都由南僑(qiao) 機工運輸;約三分之一的南僑(qiao) 機工為(wei) 之犧牲。

  “南僑(qiao) 機工不該忘、不能忘。”林少川奔波半生,勾勒著他們(men) 的身影,“我每一次到滇緬公路都會(hui) 默默向機工們(men) 致敬。想到他們(men) 中有些人還躺在江底,我的眼淚都會(hui) 流出來。”

  2022年10月29日,世上最後一位南僑(qiao) 機工蔣印生與(yu) 世長辭。世上再無南僑(qiao) 機工,但他們(men) 的赤子之心被銘記著。“南洋華僑(qiao) 機工抗日紀念碑”在滇緬公路的起點矗立;《南僑(qiao) 頌》歌聲飄蕩……

  逝去不是結束,曆史會(hui) 回到每一個(ge) 人身上。正如南僑(qiao) 機工後代湯曉梅說的那樣:“我們(men) 記得,他們(men) 便永遠活著;我們(men) 繼承的不是功勳,而是精神。”(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