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會觀察)新質生產力列中國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釋放重要信號

發布時間:2024-03-06 15:1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記者 李金磊)新質生產(chan) 力寫(xie) 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wei) 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在受訪代表委員和業(ye) 界專(zhuan) 家看來,這釋放出鮮明信號,凸顯中國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視和迫切感,意味著中國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以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chan) 力自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後,便成為(wei) 中國經濟熱詞。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要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中央政治局今年首次集體(ti) 學習(xi) 時亦聚焦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關(guan) 鍵詞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被熱議。

  推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優(you) 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作出具體(ti) 部署,進一步填充細節,路徑愈加清晰。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著力點已明確,其中有不少提法引人關(guan) 注。

  在推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優(you) 化升級方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製造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zheng) 力。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在國內(nei) 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情況下,新質生產(chan) 力順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大趨勢。新質生產(chan) 力正在加速形成,促進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高,這是強國建設的戰略機遇。

  在積極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方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chan) 業(ye) 領先優(you) 勢,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ye) 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chan) 業(ye) 先導區。

  被稱為(wei) “新三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2023年出口首次突破1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中國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成效初顯,同時又布局多個(ge) 新賽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關(guan) 鍵在於(yu) 科技的先進性、創新性、引領性。隻有形成新賽道,才能夠擺脫原有賽道上別的國家設置的製度框架約束,在新賽道上用更加節約高效的發展搶占世界科技發展的製高點,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信息協會(hui) 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中新社記者說,中國積極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的“種子選手”,這些產(chan) 業(ye) 不僅(jin) 代表著科技前沿,更是未來全球競爭(zheng) 的關(guan) 鍵領域,這無疑是在為(wei) 未來經濟發展儲(chu) 備能量。

  在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製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等。

  金李認為(wei) ,中國發展數字經濟具有後發優(you) 勢和規模經濟潛力條件,這是彎道超車的巨大機遇。中國的超級大市場和豐(feng) 富的應用場景為(wei) 新技術、新業(ye) 態、新產(chan) 業(ye) 提供了豐(feng) 厚的土壤。要加快疏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堵點,讓國內(nei) 大市場的潛能充分釋放。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

  “新質生產(chan) 力對於(yu) 創新模式、要素配置和產(chan) 業(ye) 組織有著全新的要求,是複雜的係統工程。”金李表示,要加快形成有利於(yu) 新質生產(chan) 力大發展的體(ti) 製機製和製度環境,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優(you) 勢。

  張翼建議,在大國科技競爭(zheng) 過程中,要以舉(ju) 國體(ti) 製推動“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努力使更多領域從(cong) 跟跑轉為(wei) 並跑乃至領跑。(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