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發布時間:2024-03-11 11:46:00來源: 光明日報

  【問計民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眼推進分級診療,引導優(you) 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加強縣鄉(xiang) 村醫療服務協同聯動,擴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常見病用藥種類”。

  隨著國家對基層醫療的重視以及投入的增加,基層醫療服務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基層醫療設施極大改善,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這些變化為(wei) 廣大群眾(zhong)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何更好推進基層醫療提質增效,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享受到優(you) 質的醫療服務?本刊特采訪代表委員進行分析。

  關(guan) 鍵在人:打造高素質基層醫療隊伍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社區醫院醫生韋小麗(li) 代表,是一名在基層工作20餘(yu) 年的鄉(xiang) 村醫生。“過去,村裏醫療條件落後,老百姓生病能拖就拖、能扛就扛。”如今,她所在的村衛生室血氧儀(yi) 、血糖儀(yi) 、自動除顫儀(yi) 等醫療設備一應俱全,能夠處理大部分常見病。

  雖然醫療條件改善了,但基層醫療仍然麵臨(lin) 很多具體(ti) 問題,而最難解決(jue) 的是人才短缺。韋小麗(li) 代表坦言:“由於(yu) 鄉(xiang) 村工作環境艱苦、待遇相對較低,很難吸引和留住優(you) 秀的醫療人才。”

  完善基層醫生的職業(ye) 發展通道至關(guan) 重要。韋小麗(li) 代表建議,通過提供晉升機會(hui) 、提高薪酬待遇等措施,吸引更多優(you) 秀人才紮根基層;讓基層醫生獲得更多的技術支持和學習(xi) 培訓,提高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zhong) 的健康需求。

  “提高基層醫療水平,不僅(jin) 要在硬件上下很大功夫,軟件問題也需要關(guan) 注——如何培養(yang) 更多高水平醫療人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學科主任、炎症性腸病中心主任甘華田委員認為(wei) ,隻有構建長期係統的基層醫療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他建議,要立足基層實際,在醫學教育上實行分層培養(yang) ,同時加強上級醫院的幫扶培養(yang) 和線上培訓等。

  優(you) 勢在幫:構建緊密的醫聯體(ti) 合作關(guan) 係

  “基層醫療的特點,在於(yu) 其廣泛的覆蓋麵和緊密的社區聯係。”廣東(dong) 省惠州市惠東(dong) 縣疾控中心主任黃豔代表認為(wei) ,通過構建醫聯體(ti) 等合作模式,可以實現優(you) 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和共享,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在醫聯體(ti) 建設中,大醫院與(yu) 基層醫療機構之間可以建立幫扶機製,定期派遣專(zhuan) 家坐診、開展手術示教和技術指導等。甘華田委員介紹,近年來華西醫院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對雲(yun) 南省昭通市鎮雄縣醫院、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醫院等基層縣醫院進行對口幫扶,取得了良好效果。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遠程醫療平台,實現醫療資源的遠程共享,也是醫聯體(ti) 建設的重要方向。”甘華田委員指出,通過遠程會(hui) 診、遠程診斷等方式,可以讓基層醫生與(yu) 上級醫院的專(zhuan) 家進行實時交流,共同解決(jue) 疑難病例。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印發指導意見,全麵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ti) 建設。通過以縣帶鄉(xiang) 、以鄉(xiang) 帶村,形成梯次幫扶帶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獲得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

  “這是統籌優(you) 化醫療配置的重大舉(ju) 措。”黃豔代表認為(wei) ,推進縣域醫共體(ti) 建設是深化醫藥衛生體(ti) 製改革的一項製度創新,對優(you) 化醫療資源布局、促進優(you) 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意義(yi) 重大。

  重點在防:強化基層公共衛生服務

  “基層醫療的重點在於(yu) 預防和控製疾病的發生。”韋小麗(li) 代表指出,基層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起公共衛生服務的重任,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

  黃豔代表認為(wei) ,目前醫防融合還不夠緊密,基層醫療機構中公共衛生醫師配備不足,臨(lin) 床醫生的防病意識薄弱。她建議,有關(guan) 部門可出台相關(guan) 政策,將縣招縣管鎮用、鎮招鎮管村用的做法落到實處。如配齊縣級疾控人員編製,通過縣招鎮用方式分配到各鄉(xiang) 鎮,作為(wei) 疾控監督員負責統籌當地基本公共衛生、傳(chuan) 染病監測和處置等醫防融合相關(guan) 工作。

  甘華田委員強調,應重視家庭醫生作為(wei) 基層醫療“守門員”的作用。家庭醫生製度是醫防融合重要紐帶,是推動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的關(guan) 鍵手段。近年來,我國家庭醫生規模持續擴大、簽約率不斷提升。在看到成績的同時,甘華田委員指出,也應該注意到家庭醫生隊伍建設仍滯後於(yu) 需求,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一生病就往大醫院跑”的就醫習(xi) 慣尚未得到根本轉變。提升家庭醫生的作用,可以使許多小病在基層得到及時治療,從(cong) 而減輕大醫院的壓力。他建議,加強全科醫生的教育培訓,引導更多醫學畢業(ye) 生加入家庭醫生隊伍,同時加大對西部和農(nong) 村地區的扶持力度,提升家庭醫生製度的普及率和群眾(zhong) 認可度,助力構建更加健全、高效的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

  (本報記者 趙斌藝 薑奕名)(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