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莫言對話古爾納:關於講故事的人

發布時間:2024-03-12 15:5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莫言對話古爾納:關(guan) 於(yu) 講故事的人

  中新社記者 高凱

  “所有作家都是講故事的人”,“但是作家除了要講故事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任務,要在作品當中表現自己的思想。”11日,在北京師範大學海澱校園英東(dong) 學術會(hui) 堂演講廳,中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2012)得主莫言這樣談及“作家”。

  對此,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籍坦桑尼亞(ya) 裔作家古爾納表示非常讚同。他同時強調,“故事不僅(jin) 僅(jin) 是對於(yu) 事件的描述,它同樣反映了人們(men) 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

  當日,一場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xie) 作中心與(yu) 上海譯文出版社聯合舉(ju) 辦的對談活動於(yu) 此間舉(ju) 行。兩(liang)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與(yu) 古爾納,以“文學的故鄉(xiang) 與(yu) 他鄉(xiang) ”為(wei) 題,交流了對於(yu) 對方作品、對於(yu) 文學創作的思考和感悟。

  一直以來,古爾納的小說作品主要圍繞難民主題,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狀況展開。他的代表作《天堂》《沙漠》《海邊》等皆聚焦於(yu) 身份認同、種族衝(chong) 突及曆史書(shu) 寫(xie) 等,其中展現的後殖民時代生存現狀被認為(wei) 具有重要的社會(hui) 現實意義(yi) 。

  作為(wei) 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眾(zhong) 多作品亦是與(yu) 故鄉(xiang) 息息相關(guan) 。他曾寫(xie) 道,“故鄉(xiang) 留給我的印象,是我小說的魂魄。”

  當日談及故鄉(xiang) 對於(yu) 各自創作的意義(yi) ,莫言表示,對作家來講,故鄉(xiang) 是一個(ge) 廣泛的概念,自己早期的小說毫無疑問是描寫(xie) 故鄉(xiang) 的,但對於(yu) 故鄉(xiang) 的經驗要不斷擴展,隨著作家創作經曆的延長,活動半徑的擴展,眼界的開闊,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納入其故鄉(xiang) 的範圍裏來。莫言當日分享了自己在古爾納的故鄉(xiang) 所在地、非洲東(dong) 岸的所見所聞。他笑言,“它將來就會(hui) 變成我高密東(dong) 北鄉(xiang) 的內(nei) 容。”

  古爾納隨即將故鄉(xiang) 引申為(wei) “家園”概念。他表示,“這可能是讓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在心靈層麵、身體(ti) 層麵,還會(hui) 在更深層次的感官、感知層麵有某種共鳴的地方。”而這種共鳴往往會(hui) 形成創作的靈感。

  古爾納當日談及莫言的小說《紅高粱》。他表示,為(wei) 了更好的理解這部作品,自己去了解了很多相關(guan) 的曆史背景,“它(《紅高粱》)講了在那些大的曆史背景下,普通人是怎樣的,我非常喜歡裏邊非常豐(feng) 富的語言描寫(xie) ,包括所有的敘事方式,比如對結婚的場景以及其它場景的描寫(xie)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shu) 中所帶有的那種氣息。”

  在莫言看來,古爾納作品的一大特色是由小見大,“從(cong) 一個(ge) 很窄的地方進來,擴展成巨大的問題。”莫言認為(wei) ,這是作家的特長,“作家不會(hui) 像曆史學家一樣全方位的描寫(xie) 一場巨大的變革,立體(ti) 化的展示一場戰爭(zheng) ,描寫(xie) 朝代的變更,政治家的種種宏偉(wei) 計劃,作家往往都是從(cong) 人出發,從(cong) 小人物出發,擴展開來表現曆史、時代,這是我們(men) 應該共同學習(xi) 的地方,由小見大,從(cong) 窄門進去,到寬闊的世界裏麵。”

  古爾納自3月5日落地上海開啟自己的首度中國之行,北京之前還曾到訪寧波。他表示,自己此行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領略美麗(li) 的中國,更想深入了解中國讀者對於(yu) 自己的作品有著怎樣的看法。

  談及文學在不同文化間的共通,莫言當日表示,文學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一個(ge) 國家的作家的作品能夠被另外國家的讀者所接受,就在於(yu) 它們(men) 都具備了人類的共同價(jia) 值,都描寫(xie) 了人類的很多共同的情感基礎。(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