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誌成城,點亮微光成星海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第三場“代表通道”側(ce) 記
人民網記者 趙健
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hui) 堂舉(ju) 行。6位全國人大代表走上通道,暢談履職心聲。在他們(men) 溫暖的講述中,我們(men) 看到團結奮鬥的中國凝聚的蓬勃力量。
患難相恤聚真情
“愛是一盞燈,照亮別人也溫暖自己。”
來自浙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錢海軍(jun) 被許多人稱為(wei) “點燈人”。今年是他從(cong) 事電力工作的第33年,也是做公益慈善的第25個(ge) 年頭。
錢海軍(jun) 在工作中關(guan) 注到城市裏有許多弱勢群體(ti) 電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jue) ,於(yu) 是利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做起了電力義(yi) 工。
現在,錢海軍(jun) 發起的“千戶萬(wan) 燈”誌願服務,已點亮千家萬(wan) 戶,誌願足跡遍布西藏、吉林、貴州、四川、雲(yun) 南等地區,走過23萬(wan) 餘(yu) 公裏,服務7萬(wan) 多人。
點點微光便能匯聚成星海,眾(zhong) 誌成城見證人間真情。
2023年12月18日深夜,一陣劇烈的搖晃把甘肅積石山縣醫院護理部副主任馬秀英從(cong) 睡夢中搖醒,她匆忙套上棉衣,趕往醫院。災難麵前,包括馬秀英在內(nei) 的積石山縣人民醫院600多名醫務人員顧不上小家,在震後半小時迅速到崗投入救治。
對馬秀英來說,一線救援的經曆讓她難忘,更難忘的是患難相恤的場景。
“震後15小時完成全麵搜救工作,震後9小時受災群眾(zhong) 吃到熱飯,10小時打通幹線公路,17小時通信全麵恢複,19小時電網全麵恢複,3天內(nei) 完成帳篷臨(lin) 時應急安置,10天內(nei) 完成固定板房過渡安置……”代表通道上,馬秀英講述時仍心情激動。她說,她見證的是同時間賽跑、與(yu) 嚴(yan) 寒抗爭(zheng) 的“中國速度”,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力量”。
“作為(wei) 一名抗震救災的親(qin) 曆者,我為(wei) 能生活在這個(ge) 充滿愛與(yu) 力量的國家感到無比幸運和自豪!”
匠心育人築理想
“孩子之間沒有差距,隻有差異。尊重差異,相信孩子,激發每個(ge) 孩子的天賦、潛能和夢想,才能鼓舞每一個(ge) 孩子的希望。”
全國人大代表、長沙雅禮中學校長王旭用自己教育生涯的一段故事,解釋教育的真諦。
一名因車禍導致高位截癱的11歲男孩努力求學,獲得了老師們(men) 最溫暖的鼓勵,最終他順利考上大學並選擇了機器人工程專(zhuan) 業(ye) 。王旭表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重大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們(men) 不放棄他,給他最需要的幫助,就是點亮他生命的希望。
王旭說:“學校一邊連著萬(wan) 家燈火,一邊連著民族和未來,讓每一個(ge) 孩子、讓每一個(ge) 家庭充滿希望,讓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充滿希望,這就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代表通道上另一位代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鬆分享了自己30多年前的科研故事。這段經曆讓他領悟到,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需要重點培養(yang) 學生的學習(xi) 力、思想力和行動力,從(cong) 而形成創造力。
培養(yang) 創造力最重要的一個(ge) 途徑就是讓學生參與(yu) 更多高水平研究。他表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交匯點以及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的主力軍(jun) 。他建議更好地發揮高校的交匯點以及主力軍(jun) 作用,更好地激發科研工作者積極性,培養(yang) 創造性人才。
美好生活雙手造
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研究員於(yu) 集華8歲開始隨祖父學藝。他告訴現場記者,景德鎮的琺琅彩曾經由於(yu) 原料稀缺,價(jia) 格昂貴,僅(jin) 在皇宮裏麵使用,傳(chuan) 說“十件粉彩不如一件鬥彩,十件鬥彩不如一件琺琅彩”,於(yu) 集華說。
然而,景德鎮的陶瓷手藝人通過多年努力,研製出新技術,把現代琺琅瓷做出了與(yu) 傳(chuan) 統琺琅彩一樣的效果。現如今,這種琺琅瓷已經能夠進入平常百姓家。
景德鎮的手藝人讓美好傳(chuan) 承,大山裏的珞巴族讓幸福延續。
身著珞巴族服飾的代表紮西江村來自西藏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他介紹起家鄉(xiang) 近況,隨著各項惠民政策落地,群眾(zhong) 的腰包鼓起來了,水、電、路全通,網絡設施全麵覆蓋,偏僻的小鄉(xiang) 村也能和全國人民互聯、互通。
道路交通的發展,讓基層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出行的方便,也為(wei) 邊疆的發展創造了更多條件。“如今,219國道就從(cong) 我們(men) 家門口穿過,鬥玉、玉麥、紮日等邊境鄉(xiang) 鎮已經成為(wei) 各地遊客的打卡點,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起了民宿、餐飲店,吃上了旅遊飯。” 紮西江村說。
“幸福與(yu) 否在雙手,溫暖與(yu) 否看太陽。”紮西江村對未來充滿信心。
寸心寄華夏,歲月贈山河。他們(men) 用專(zhuan) 業(ye) 傳(chuan) 遞愛心與(yu) 溫暖,以教育培育希望和未來,靠雙手創造美好和幸福。在催人奮進的春天裏,代表們(men) 還將在新征程上繼續奮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