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匠人”堅守:南宋官窯技藝重放異彩
中新網杭州3月15日電 (曹丹)“在南宋時期,為(wei) 了滿足祭祀、陳設等國典禮儀(yi) 和宮廷生活需要,先後在杭州鳳凰山和烏(wu) 龜山建造了官窯,燒製專(zhuan) 供宮廷使用的青瓷,史稱‘南宋官窯’。”15日,“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葉佳星在受訪時介紹。
近日,在浙江杭州政協實踐中心的一堂開放課上,擺放著鬥笠盞、梅花盞、茶盞等由葉佳星及其父親(qin) 葉國珍手工製成的南宋官窯作品,讓民眾(zhong) 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宋韻文化的獨特魅力。
何為(wei) 南宋官窯?中國宋代有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800多年前,宋高宗趙構定都臨(lin) 安(今浙江杭州)。為(wei) 滿足宮廷用瓷需求,南宋朝廷集中了當時最優(you) 秀的製瓷技匠,製作南宋官窯,並對製瓷技藝保密,配方技術不得流入民間。南宋滅亡後,有關(guan) 南宋官窯的製瓷技藝均已失傳(chuan) ,現傳(chuan) 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
曆史文獻中對南宋官窯作品特色的描述為(wei) :“紫口鐵足、粉青釉色、冰裂紋片、薄胎厚釉”。
“我的父親(qin) 葉國珍是一名新加坡歸僑(qiao) ,1969年,他開始從(cong) 事南宋官窯恢複和仿製工作,在杭州附近的大小山嶺中尋找南宋官窯製瓷原料,並對20餘(yu) 種製瓷原料進行2000多次的配方燒製試驗。”葉佳星回憶道,“1978年,我的父親(qin) 終於(yu) 成功製成失傳(chuan) 近八百年的南宋官窯瓷製作品,作品獲得國內(nei) 外鑒定專(zhuan) 家的認可,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得以再現。”
受父親(qin) 的影響,葉佳星從(cong) 初中就開始接觸陶瓷藝術製作,20多年一直深耕南宋官窯這抹獨具杭州韻味的“天青色”。
選料、煉泥、拉坯、上釉……17種原料配方,經過72道工序,4次以上施釉,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進行3次燒造,道道不容出錯。
作為(wei) “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的“守”藝人,葉佳星對於(yu) 南宋官窯有著自己的見解:南宋官窯這一原屬於(yu) 宮廷的技藝,要主動走近海內(nei) 外民眾(zhong) ,尤其是青少年身邊,要將南宋官窯“飛入尋常百姓家”。
2005年,葉佳星成立杭州蕭山南宋官窯藝術館,裏麵陳列了近百件現存於(yu) 世界各地的南宋官窯複刻作品和其他原創作品,並對外免費開放。同時,葉佳星在藝術館內(nei) 創辦了瓷藝體(ti) 驗中心,為(wei) 青少年、海內(nei) 外遊客打造了參與(yu) 、體(ti) 驗空間,吸引更多人參與(yu) 到中國優(you) 秀的瓷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中來。
去年,葉佳星及其父親(qin) 的南宋官窯作品亮相“何以文明”聯合國特展並進行全球巡展;同年,在杭州亞(ya) 運會(hui) 期間,葉佳星及其父親(qin) 在亞(ya) 運村內(nei) 展陳南宋官窯作品,並推出瓷藝體(ti) 驗項目,讓海內(nei) 外賓客能夠在與(yu) 泥土的零距離接觸中,用指尖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今年,我們(men) 準備用宋代的人物形象,打造‘南宋官窯’的動漫IP,計劃開發盲盒等,讓南宋官窯在年輕人群體(ti) 中‘活’起來。”葉佳星說。
中國有著豐(feng) 富的非遺項目和資源。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同時,共有43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ce) 。
近年來,隨著非遺“二代”“三代”的湧現,年輕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在守住技藝的同時,也在開放和創新中賦予非遺新的活力,讓非遺呈現“年輕化”“國際範”。(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