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生命熱線”的青春守護者

發布時間:2024-03-15 15:4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家屬您現在不要害怕,急救醫生已經出發;您不要激動、不要哭,不然會(hui) 影響病人病情;先給他止血,用幹淨、幹燥的布料或者T恤,按住傷(shang) 口,不要鬆手,直到急救人員到達現場……”3月8日上午9時許,湖北省武漢市急救中心調度室,接線員陳詩詩正在處置一起120求救電話。

  電話那頭,大聲哭喊、幾近崩潰的家屬漸漸冷靜,按照指導為(wei) 傷(shang) 者初步止血。

  安撫家屬、指導現場救援的同時,陳詩詩已派出救護車,錄入患者住址、大致病情、聯係方式等信息,以供急救人員調用。

  至此,這起120熱線處置並未結束。陳詩詩繼續調看實時地圖,協助救護車司機選用最快捷的路線、爭(zheng) 取用最短時間接上患者。

  陳詩詩是武漢市急救中心“120生命熱線”服務團隊的一員。像這樣的熱線電話,一個(ge) 白天她平均每小時接20-25個(ge) 。調度室大屏幕實時數據顯示,當天0時至9時55分,值班小組共接聽120電話562個(ge) ,派出救護車189輛(次)。

  電話鈴聲不斷響起。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現場看到,大家手握話筒,緊盯各自麵前的5台電腦顯示器,耳、眼、口、手、腦並用,邊接聽、邊調度處置。

  一個(ge) 小細節是,接線員們(men) 桌上的自備水杯都帶有吸管、容量1升以上,方便在處置不同電話的間隙,能迅速拿起喝口水潤潤嗓子、定定心神,手裏的活兒(er) 依舊沒停。

  “院前急救,是搶救生命的黃金時段。在120救護車抵達前,更快速有效地對患者進行施救,是團隊的首要宗旨。”團隊負責人、武漢市急救中心調度科科長丁一鶥說。

  成立於(yu) 2001年的武漢市急救中心“120生命熱線”服務團隊,肩負全市急救呼叫受理、調度指揮、醫療協調等任務,致力“用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為(wei) 患者搭建起生命的橋梁”,守護市民生命安全。今年3月,中宣部表彰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這支平均年齡32歲、總共38人的團隊獲評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

  通過一根根電話線,這裏的每一名接線員都經曆過許多難忘瞬間。

  今年32歲的王亮是一名調度班長,6年前入職做接線員。他原以為(wei) 工作就是“接聽電話、問清信息、及時派車”,直到正式上崗才發現,“每通電話都很緊急,需要繃緊神經,尋求最優(you) 處置”。

  2022年4月6日3時50分,王亮接到來電,電話裏隻傳(chuan) 來輕微的喘息聲。王亮反複詢問是否需要救護車,對方再無聲響。

  為(wei) 判斷是否屬於(yu) 誤撥,王亮掛掉電話,又馬上回撥過去。電話立刻被接聽了,這次還有了“咚咚”的敲擊聲。王亮判斷,對方一定是遇到了緊急情況、暫時無法言語,便迅速查詢該號碼是否有以往撥打120的記錄。結果顯示,對方是一位91歲老人,曾因癌症做過氣管切除手術無法發聲,之前曾撥打過120,係統記錄裏有前一次使用救護車的地址。

  在簡潔快速與(yu) 對方確認相關(guan) 信息後,王亮發出急救指令。20多分鍾後,老人被緊急送醫,得到了及時救治。

  電話接通、卻沒有聲音的情況,接線員經常遇到。其中不少是騷擾電話,需要甄別。“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men) 心中隻有一個(ge) 念頭,要確保電話那頭的人是安全的。”王亮說。

  35歲的周遊大學畢業(ye) 後就來到這裏成為(wei) 一名接線員。幫助求救對象從(cong) “死神”手裏搶回生命,這樣的生死“拉鋸戰”,他已數不清經曆了多少次。

  2023年5月19日7時18分,周遊接到求救電話:對方緊張得大口喘氣,稱清早醒來發現妻子直挺挺躺著,臉色蒼白,叫之不應。

  經問詢,周遊確認,患者呼吸心跳驟停,十分危急。“請您不要慌!救護車已經出發,我來指導您怎麽(me) 急救。”周遊鎮定地安慰對方,指導其立刻開展心肺複蘇。

  對方邊實施胸外按壓、邊絕望哭泣。“按壓別停,您別怕,我會(hui) 一直陪在您身邊。”周遊保持通話,一直在線指導,為(wei) 患者爭(zheng) 取救命時間。

  通話至6分39秒,GPS定位顯示救護車抵達患者所在小區。為(wei) 避免聯係人電話占線,周遊結束通話。急救人員接續搶救,將患者緊急送醫。8時10分,患者意識恢複。管床醫生由衷感慨:“再晚一點就來不及了,你們(men) 一起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在周遊看來,這樣的救援指導是“分內(nei) 工作”,保持鎮定與(yu) 專(zhuan) 業(ye) ,“是每一名接線員必備的基本功”。

  在這裏工作10多年來,周遊見證了急救中心設備設施、內(nei) 部質控等的不斷完善。他相信,這條“生命熱線”一定會(hui) 成功挽救更多寶貴的生命。

  2023年11月,武漢市急救中心微信小程序上線“視頻呼救”“短信定位”等功能。患者或家屬可以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獲得急救指導。借此,接線員們(men) 得以幫助更多患者搶回生機。

  今年1月16日23時20分,接線員鄒婷接到求救電話:一名曾做過心髒支架手術的六旬老人突然昏迷、無呼吸。通過指導家屬開啟視頻連線,現場畫麵同步傳(chuan) 輸到鄒婷電腦上,她有針對性地指導家屬調整胸外按壓的位置、姿勢。5分鍾後,老人有了呼吸。

  23時31分,急救醫生到達,初判老人係心肌梗死。轉運途中,通過車載呼吸機支持,患者很快蘇醒,後經治療轉危為(wei) 安。

  得知這一消息,鄒婷“懸著的心也跟著落了地”。

  2020年6月,鄒婷來到這裏成為(wei) 一名接線員。在崗位曆練了3年多的時間,她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這份工作不僅(jin) 能幫人於(yu) 危急時刻,自己也更沉穩了,對生活與(yu) 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武漢市急救中心“120生命熱線”24小時在線、全年無間斷,日均受理來電求助2407次。在34歲的團隊成員陳蕾看來,“每一天的工作內(nei) 容看似是差不多的,實際上每一個(ge) 電話,具體(ti) 情況各不相同”。

  陳蕾說,求救的患者意識是否清醒,是否有能力打開房門,是否需要協調110、119、社區工作人員協助,“這些都考驗細心、耐心,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這份工作,挑戰與(yu) 使命感、成就感共存。”陪伴、帶領團隊一路成長,丁一鶥觀察到,團隊成員流動性很小,“大家討論最多的,是怎樣能救下更多人”。每個(ge) 月,丁一鶥都會(hui) 召集大家開案例總結會(hui) ,一起分析哪些環節還可以繼續精進。

  最打動丁一鶥的是每個(ge) 人接聽電話時專(zhuan) 注的樣子,“這是大家一起守護這座城市的樣子,也是青春最美的樣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