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社會化服務+標準化管理……各地春耕春管正有序推進

發布時間:2024-03-15 15:44: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從(co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了解到,目前,各地春耕春管正有序推進。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派出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在16個(ge) 冬小麥、冬油菜主產(chan) 省份,聯合當地專(zhuan) 家,集中開展蹲點指導、單產(chan) 提升、防災減災、病蟲防控等工作,為(wei) 全年糧油生產(chan) 夯實基礎。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讓春耕春管高效便捷

  今年,各地積極創新生產(chan) 方式,以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引領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開展標準化生產(chan) ,助力春耕春管。

  安徽4300萬(wan) 畝(mu) 冬小麥長勢好於(yu) 常年,進入田間管理關(guan) 鍵期。潁上縣推行“小農(nong) 戶+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托管服務組織”的形式,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會(hui) 化服務水平。農(nong) 民吳遠樹開展生產(chan) 托管後,種地輕鬆不少。

  安徽省潁上縣王崗鎮種糧大戶 吳遠樹:他們(men) 團隊農(nong) 機多人也多,而且我這裏收種什麽(me) 都不用管。最後我直接把糧食賣掉,把錢收了,省心還省時,我平常自己還可以出去打打工、做做小生意。

  目前,潁上縣143萬(wan) 畝(mu) 冬小麥,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麵積超過80%。

  安徽省潁上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技推廣研究員 王冠軍(jun) :我們(men) 全縣培育發展了60多家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這些服務組織解決(jue) 了一家一戶難以落實的田管技術措施。

  在河南,這家合作社生產(chan) 托管了全省不同地市的11.7萬(wan) 畝(mu) 土地,讓46000個(ge) 小農(nong) 戶種糧省心省力。這兩(liang) 天他們(men) 抓緊檢修機具,將開展田間管理的標準化服務。

  河南省中原糧倉(cang) 農(nong) 業(ye) 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 李傑:我們(men) 通過全程土地托管的模式,每畝(mu) 種、肥、藥能節省成本大概15%~17%,農(nong) 機生產(chan) 成本每畝(mu) 能節約10%~13%。我們(men) 通過高產(chan) 栽培技術、農(nong) 機農(nong) 藝、良種良法的高效綜合,平均每畝(mu) 每年能增產(chan) 10%~15%之間。

  記者從(co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了解到,目前,我國共有100多萬(wan) 個(g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將全國近一半的小農(nong) 戶引入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快車道。

  河北黃驊:標準化管理 助力旱堿麥穩產(chan) 高產(chan)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數億(yi) 畝(mu) ,是糧食增產(chan) 的“潛在糧倉(cang) ”。在河北滄州黃驊市,當地嚐試在鹽堿地裏種旱堿麥,那裏小麥的春管情況如何?

  在河北黃驊4000畝(mu) 旱堿麥標準示範區,四台大型機械正在巡回作業(ye) ,為(wei) 旱堿麥施肥。

  河北省黃驊市李子劄村友和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 張誌清:我們(men) 所有的管理都是按照標準去做,爭(zheng) 取通過兩(liang) 到三天的時間,把我種的這4000畝(mu) 小麥全部管理完畢。

  為(wei) 科學、精細化管理旱堿麥,當地還邀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深入田間地頭,根據旱堿麥的生長特點和土壤狀況,科學選擇肥料種類,確定施肥量,來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促進麥苗生長。

  河北省滄州市農(nong) 林科學院研究員 徐玉鵬:這塊地比較平、比較細,我們(men) 采取的播種方法是縮行增密。盡管是播種晚,但是我們(men) 地裏的苗子並不少。我們(men) 采取追肥舉(ju) 措,把苗子盡量向壯苗轉化,使小麥能夠正常生長。

  黃驊地處渤海之濱,有大片的中低產(chan) 田和鹽堿地,土壤鹽堿化程度高,雨養(yang) 旱作是主要生產(chan) 方式,小麥產(chan) 量較低。近幾年,當地積極推進旱堿麥規模化經營與(yu) 標準化生產(chan) ,探索並建立了旱堿麥種植標準化管理模式,形成了168項種植標準,為(wei) 農(nong) 民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學就會(hui) ”的耐鹽堿作物種植指南。

  內(nei) 蒙古:提升耕地質量 讓黑土地多產(chan) 糧 產(chan) 好糧

  隨著天氣回暖,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搶抓有利時機進行春耕備耕,提升耕地質量,讓黑土地“多產(chan) 糧、產(chan) 好糧”。

  這幾天,呼倫(lun) 貝爾市阿榮旗新發鄉(xiang) 長發村,5000畝(mu) 玉米地正在進行糞肥還田作業(ye) ,兩(liang) 台大型鏟車將耕地中堆砌的一堆堆肥料均勻鋪開,施好肥、養(yang) 好地,打好春播基礎。

  呼倫(lun) 貝爾市阿榮旗新發鄉(xiang) 某合作社作業(ye) 人員 石剛:這片地是5000畝(mu) 地,大概需要一個(ge) 月的時間完成,隨時有凍塊兒(er) ,隨時我們(men) 得攤平。

  自2023年11月份以來,當地已對9萬(wan) 多畝(mu) 耕地增施了有機肥,極大地促進了黑土地的保護和利用,探索形成了適合不同區域、不同耕地類型的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技術模式和運行機製。

  (總台央視記者 王凱博 劉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